關中子弟:北軍精銳,在白登山凍死凍傷凍殘數千人,編制都凍沒了,還嬴?
臉都不要啦?
但事實上,從整場戰役的進程,以及戰前戰后,漢匈雙方的國境線、實際掌控區域的變化,就不難看出這一點。
——在平城戰役前,馬邑,是漢家毋庸置疑的最前線!
而且彼時的馬邑,和如今的云中城一樣——是從漢家的北境實際控制線孑然凸出,孤懸邊境線外數百里的釘子!
韓王信‘遷都馬邑’的請求,之所以能得到彼時的太祖高皇帝,以及長安朝堂的認可,就是因為馬邑在當時的重要性,不亞于如今的云中城。
韓王信遷都馬邑,以諸侯之身、以國都之重坐鎮馬邑,才使得漢家的北境線推到了馬邑一線;
而在韓王信遷都馬邑之前,自晉陽到馬邑的數百里區域,其實都是漢家的名譽版圖。
在地圖上,漢家掌控如今的整個代國,并以馬邑作為前線,以代都晉陽——或者說是彼時的韓都晉陽作為后方指揮部。
但實際上,漢家根本無力鎮守馬邑。
真要是打起仗來,馬邑轉瞬即失,樓煩頂多只能緊閉城門自保;
匈奴人的軍隊,很容易就能推進到代國腹地,甚至出現在晉陽城百里以內的范圍。
至于馬邑,以及馬邑以北的武州塞——即如今的雁門郡,乃至于更北的云中,那更是想都別想。
恰恰是由于這個原因,韓王信‘遷都馬邑以鎮邊關’的提議,才能得到長安朝堂的批準,且并沒有引起任何人的猜疑。
因為這么做的利益,實在是太過于顯而易見;
以至于都到了整個長安朝堂,都被‘達成對馬邑一線的實際掌控’這一巨大利益蒙蔽了雙眼,乃至到了利令智昏的地步,愣是沒人看出韓王信此舉暗藏禍心。
戰役之初,韓王信于馬邑獻降,聽著確實是令人氣憤不已;
韓王信倒戈相向,也確實讓當時的漢北邊關措手不及,為北方防線造成了不小的麻煩。
但從實際的戰略得失來看,韓王信判漢降胡,臨陣倒戈,更多的還是令人氣憤,對漢家實際造成的打擊,也主要集中在政治威望方面。
至于原因,也很好理解。
——漢家本來就幾乎不曾掌控過馬邑!
在韓王信遷都馬邑之前,漢家的實際掌控區域,本就不包括馬邑、樓煩,即趙長城一線!
所以韓王信臨陣倒戈,看上去是讓漢家失去了馬邑、樓煩一線的控制,將戰線推入了代國腹地;
但實際狀況,其實就是一切都回到了韓王信遷都馬邑之前,漢家以晉陽作為支點,來頂住代地北方防線的狀況。
非要說韓王信對漢家造成了什么損失,那也就是韓王信帶著一起判漢的幾萬兵馬,讓漢家賬面上的武裝力量損失了幾萬人、匈奴人賬面上的兵力多出了幾萬人。
除此之外,便再無其他。
而在韓王信倒戈,并因此徹底引發漢匈平城戰役之后,一直到太祖劉邦身陷白登之圍,漢家整個北方防線,其實都是在緩慢往外推的。
——韓王信倒戈,馬邑、樓煩一線失守,漢匈邊境控制線回到最初的模樣;
待太祖劉邦御駕親征而來,并與冒頓單于的主力大軍對上,更是連戰連捷,將匈奴人如趕羊般,朝著馬邑的防線趕去。
固然,一場白登之圍,讓整個漢室天下都繃緊了心弦,甚至是驚懼交加,瞠目結舌!
但最終結果卻是:太祖劉邦輕敵冒進中了圈套,身陷白登之圍,冒頓單于兵圍白登,卻也根本無法徹底收縮包圍圈——只能圍,卻根本無法對包圍圈內的劉邦所部先鋒,造成實際上的軍事打擊。
后來的戰后統計,也從側面印證了那場垂名青史的白登之圍,雙方根本沒有爆發太過激烈的軍事沖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