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石奮的反應也能看出來:這個‘不大不小’的紕漏,但凡劉榮要窮究,那作為少府第一責任人的石奮,就必定要吃不了兜著走!
而這個紕漏之所以‘不大不小’——之所以能讓石奮摸不著輕重,也恰恰是由于劉榮這云淡風輕的態度。
原本是個大事,劉榮卻表現的云淡風輕,這才變成一個‘不大不小’的事;
搞得石奮都有些心里沒底,不知道該馬上磕頭認罪,還是再觀望觀望了……
“走吧。”
“去看看。”
不多時,御輦便在太仆直不疑的駕駛下緩緩停滯——停在了長安南郊的內帑第一大糧倉:太倉之外。
說起太倉,和劉榮其實也算是有些淵源。
——在劉榮于先孝景皇帝年間,主持關中糧價平抑事宜之前,天下只有一個公認的‘第一大倉’:滎陽敖倉。
除了滎陽敖倉這么個超級大倉之外,其余少府諸倉,基本都是差不多的大小和規格。
用后世的一句話來形容:彼時的少府諸糧倉,是按照‘一超多強’的格局遍布天下各地,滎陽敖倉為‘一超’,其余各倉為‘多強’。
而這太倉,彼時就是‘多強’當中的一個;
且彼時并不叫太倉,而是被低調的稱之為:長安倉。
所謂長安倉,顧名思義,主要負責儲存少府內帑為長安及附近一帶,所準備的平價糧。
若糧價出現波動,長安倉便會開倉出售平價糧,以平抑糧價。
若糧價平穩,那長安倉的糧食,就會在糧倉安安穩穩待上一年;
等到了來年秋收之后,便拿去同丞相府收上來的農稅置換。
即:少府內帑拿長安倉這些存了一年的糧食,去換丞相府才剛收上來的、當年的新糧。
相府得了這批一年的‘陳糧’,自是用于發放官員俸祿——官員俸祿分為俸、祿兩部分,一半發錢,一半發糧。
而少府得了當年的新糧,也只是將新糧重新存回長安倉,以作為下一年的‘戰略儲備糧’。
這樣的情況,大致從長安倉建成的孝惠皇帝年間,一直維持到了先孝景皇帝三年。
到了先孝景皇帝三年,吳楚亂平不久,長安糧價異常鼎沸,劉榮受命主持糧價平抑事宜;
既然是主持關中糧價平抑,那劉榮自然是第一時間,就知道了長安倉這么個宏觀調節器的存在。
但劉榮也同時得知:長安倉的儲糧,僅僅只能應對糧價的小幅波動。
像當年那般,以整個關中糧商,乃至于貴族群體聯合哄抬糧價的狀況,長安倉那點可憐的儲糧量——就那點平價糧投入市場,連水花都濺不起來。
于是,劉榮自然是只能扯過先帝老爺子的虎皮,從少府內帑所掌控的其他關中糧倉調糧,用于在市場上投放平價糧。
調來的糧食,自然就存放在了長安一帶最大的糧倉:長安倉。
一開始還好——百十來萬石糧食,長安倉倒還勉強放得下;
到后來,一場糧價戰爭發展到白熱化階段,劉榮手中掌握的平價糧,一度逼近八百萬石,長安倉就明顯有些不夠用了。
于是,劉榮當即下令:臨時擴建長安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