后來,糧價平抑一事告成,臨時擴建的長安倉,也被不久后太子監國的劉榮,下令永久性擴建,并在請示過先帝之后,正式更名為:太倉。
早在臨時擴建時,長安倉的儲糧量就達到了近千萬,后來更名為太倉并正式、進一步擴建,儲糧量更是大幅增長到了兩千萬石以上!
雖然在數量上,還是和滎陽敖倉有不小的差距,但畢竟二者都是千萬石級別的超級大倉,朝堂內外也還是逐漸接受了‘天下糧倉,東敖倉,西太倉’的說法。
也就是說如今漢室,輿論普遍認為天下有敖倉、太倉這兩個超級大糧倉,以及其余數十個百萬級別的大糧倉。
說回太倉。
——在當年,劉榮主持平抑糧價的過程當中,初步擴建的長安倉,主要儲存的是少府內帑從其他地方調來的粟;
后來,劉榮一手釜底抽薪,拿出麥粉面食來徹底平抑糧價,長安倉又改為儲存少府內帑的大半宿麥庫存。
等事后改名太倉并正式擴建,太倉便成了長安一代,唯一一個只儲存宿麥的戰略糧倉。
畢竟按照李榮當時的說法:要想讓宿麥取代粟,成為漢家百姓民的新主糧,那官府就要以身作則——倉儲宿麥,祿發宿麥,餐食宿麥等等。
雖然暗地里,少府內帑也還有著相當龐大的粟庫存,但太倉卻成了明面上,向天下人展示‘官府都改存宿麥了’的展臺。
如此幾年,倒也算是歲月靜好。
——去年年初的朝那一戰,以及年末的河套-馬邑戰役,少府內帑也從太倉調出了一批宿麥,并研磨成麥粉,作為了前線將士們的軍糧。
反響很不錯;
有相當一部分將士表示:相比起過去以粟為軍糧,改以麥粉面食做軍糧之后,將士們明顯力氣更足,精神狀態更好了。
甚至還有敦厚淳樸的有功將士聯名請奏:愿意放棄自己應得的封賞,只求朝堂從今往后,都以麥粉面食,而非粟來作為軍糧。
原本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發展。
可就在數日前——又到了要給河套方面軍調撥軍糧的日子,少府內帑照例要從太倉往外調取糧食時,問題出現了……
“太倉令何在?”
下了御輦,在一眾少府、太倉官員簇擁下往里走著,劉榮冷不丁一問,當即便有一人戰戰兢兢走上前。
“臣,太倉令石建……”
聽到太倉令自報家門,劉榮當即心下了然,對于老石奮也多了幾分憐憫。
——石建,石奮;
哪怕是不了解石奮一家子的人,也不難從二人的姓名,看出這二人之間的關系。
石建,乃石奮長子。
除了長子石建,石奮還另有三子:次子石甲、三子石乙,以及幼子石慶。
早在先孝景皇帝即位之初,石奮這四個兒子,便皆各官至二千石!
再加上同樣二千石的老父親:太中大夫石奮——一門父子五人,皆秩二千石;
石奮乃為坊間尊稱為:萬石君。
至于石奮將大兒子石建要去少府,還專門任命為太倉令,劉榮倒是沒往‘以權謀私’那方面去想。
——就算不做這比二千石的太倉令,石建也早就是二千石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