卻也不是無序超編;
而是極為統一的:‘校’統一從千人超編為二千人。
‘部’一級則根據具體需求,從規定的五校,適當擴編至六到八校。
至于原因,其實也很好理解。
——在‘校’一級以下,漢家自秦繼承來的什伍之制,至今都還能發揮編制優越性!
雖然沒有后世新時代,華夏步兵部隊的三三制那么先進,但以伍為戰斗小組、什,即二伍左右掩護的基層戰斗編制,在這個時代依舊是極為先進。
以伍為戰斗小組,以什,即兩伍左右掩護;
以屯為基本的行動單位,曲為最低一級的戰術執行單位;
以隊為最低一級的戰術任務履行單位。
從最低級別的‘伍’,一直到五百人的‘隊’,這套編制體系都堪稱完美——至少是極其適合如今,尚還處于冷兵器時代的華夏軍隊。
但從五百人的‘隊’,到千人的‘校’,這套體系的漏洞就開始逐漸顯露了。
前文提到:在戰爭中,漢家軍隊的作戰方式,是以‘伍’為戰斗小組,‘什’下轄兩伍交替掩護。
五十人的屯,則會和同屬一曲的另一個屯,在更大范圍內的戰場上互相掩護。
和五人戰斗小組、兩個小組相互掩護一樣——以五十人為戰斗小組plus,兩個戰斗小組plus互相掩護。
到了五百人的隊一級,就不再是這樣了。
——隊,作為戰場上有獨立行動能力的單位,往往是需要單獨執行戰術指令的。
而且兩個‘隊’的行動,不再是彼此掩護,而是各自單獨完成一項戰術目標。
比如一場戰爭中,遭遇敵方落單的一股兵馬,漢家將官很大概率會第一時間下令:甲隊,正面進攻!
乙隊、丙隊側翼迂回!
丁隊留守中軍,以防不測!
關鍵就在這里。
——在戰場上,要想對一支敵方部隊完成正面沖擊、兩面包抄等動作,同時又保證中軍有留守力量,不至于傾巢而出,至少需要四個五百人編制的隊!
且這樣的戰斗,往往并非‘部’一級的主官:都尉,帶著一部五千人去打,而恰恰是那些校尉去指揮。
部一級的都尉,也就是將軍們,會在軍帳里對著地圖比劃,然后制定某某校打這里、某某校打那里這樣的大體戰略。
真正親臨戰爭,進行前線指揮——尤其是臨陣應變的,是校尉。
明白了這些,就不難理解漢家軍隊‘校’一級的編制,為什么明明只能有兩隊共千人的編制,但禁軍、野戰軍,卻都統一超編為四隊共兩千人了。
——如果手里只有兩隊,那校尉在臨敵時,唯二能下達的軍令是:甲隊為前軍掩護,乙隊為后軍撤退,交替掩護撤軍!
或者是簡單直接的:甲隊進攻,乙隊留守。
但有了四隊,指揮空間就大很多了。
可以像前文所舉的例子那般,一隊正面沖,兩隊側面包,再留一隊以備不測;
或者從前、后、左、右分別圍住本方中軍,擺出龜殼陣坐等對方沖殺。
至于漢家至今都還保留著‘二隊為一校’的編制制度,而不是直接改為‘四隊為一校’,則是由于:二者皆有可取之處。
——二隊為一校,在戰時臨時編制當中,是夠用的。
因為戰士臨時編制,大多數時候是要守城、守營。
一隊作戰,一隊輪換,足矣。
而四隊為一校,則更符合禁軍及常備野戰軍的需求。
所以,二隊為一校的理論規定便保留了下來,成為了郡縣兵馬,以及戰時臨時部隊所采取的編制規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