而有額外需求的禁軍、常備野戰軍,也得到了四隊為一校的超編特權。
一校千人,超編為一校二千人,更準確的說法其實是:二隊一校,超編為四隊一校。
校一級的翻倍超編搞清楚了;
部,即‘軍’一級的混亂超編,又是另外一回事了。
——校一級從兩隊超編為四隊,是戰時需要更多獨立的作戰單位,來履行更多戰術調度。
而部,即‘軍’一級,從原則上的五校,酌情擴編為六到八校,則是兵種問題。
和前者一樣:什伍之制中‘一部五校’的規定,是郡縣兵,以及戰時臨時部隊的編制組成標準。
緣由也很簡單:前、后、左、右、中。
一部都尉,也就是一軍,無論是在行軍過程中,還是在安營扎寨后,都需要五個校尉分別成為:前軍先鋒,左、右側翼,以及后軍、中軍。
而禁軍和常備野戰軍,之所以要在這五校外,再多添一到三個校尉,則是為了彌補兵種缺陷。
好比飛狐八校,為別為:材官巨盾;
長弓射聲;
硬弩崩山;
劍盾;
戈戟;
弓騎;
輕騎;
及遂營。
總共八部校尉,包含了輕重步兵,輕、弓騎兵,弓、弩兵,乃至工兵等各個兵種。
幾乎涵蓋已知世界所有兵種、如今漢室所列裝的各類制式武器;
這使得擁有這八個校尉,擁有全兵種的飛狐軍,可以獨自應對任何兵種的敵人,且不會被敵人兵種壓制。
說白了就是:作為禁軍和常備野戰軍,獨自面對敵人是常態。
真到了要緊時刻,不可能說從哪里調一支你沒有的兵種,來解你的燃眉之急。
——你這支禁軍、常備野戰軍存在的意義,本身就是解漢家的燃眉之急!
你再來個燃眉之急,那不用玩兒了,毀滅了算逑。
飛狐軍八校如此,北軍七校也基本一致,唯獨少個遂營。
但北軍本身駐扎在長安,有少府的工匠隨時能拉來用,并不像常駐飛狐逕那塊無人區的飛狐軍那般,需要自備工兵。
已經作古的細柳營六校,倒是和飛狐軍一樣,有一校是遂營。
細柳營六校比之飛狐軍八校——少的二校,是弓騎、輕騎。
沒辦法。
太宗皇帝那會兒,漢家的狀況,別說是裝備出四千騎兵了,就算是四千匹馬,也絕對是一個國家級難題。
人家飛狐軍那兩支騎校尉,滿共四千騎兵,都還是太祖高皇帝平城一戰過后,將戰場繳獲,或戰后抓捕的一萬多匹匈奴戰馬一股腦全給了令勉,才最終練起來的。
了解了以上種種,再看劉榮的羽林、虎賁二校。
從最開始,劉榮以五百人為第一批兵源數,并先后將兩支武裝分別擴編至兩千人,并確立‘四隊一校’的編制,其實就已經能看出來劉榮的意圖了。
這就是禁軍和常備野戰軍的編制。
而今,劉榮要在羽林校尉、虎賁校尉的基礎上,擴編出羽林軍、虎賁軍;
是要和北軍、飛狐軍、細柳營那般,朝著全兵種綜合部隊搞,還是往單一兵種集團的方向搞,卻是劉榮需要好好頭疼一下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