總之,就是非如此不可。
當然,劉榮不愿意就這個話題,與老太后有太過深刻的交流,也不完全是因為沒有意見。
而是因為眼下,祖孫二人之間的話題,和南軍的關系并不大。
準確的說,劉榮想要通過這場話題,讓老太后明白的,并非自己對南軍的看法……
“北軍,就簡單多了。”
“——鴻門宴后,太祖皇帝受封漢王,率部南下漢中。”
“同年秋,使淮陰侯明修棧道,暗度陳倉,得以還定三秦。”
“北軍的底子,就是那時候打下來的。”
…
“說是太祖皇帝還定三秦時,關中之民苦三王久矣,聽聞入關的是約法三章的沛公,當即便是十數萬人踴躍參軍報效。”
“于是,太祖皇帝乃使外戚:周呂侯呂澤,負責豐沛兵馬;”
“至于在關中新受的兵馬,則一股腦都交給了彼時的大將軍:韓信手中……”
一番話,既是回憶了那段往昔歲月,也委婉的表明了老太后,對南北兩軍的看法,或者說態度。
——南軍,那是原始合伙人;
北軍,則是后來的天使投資人。
二者各有不同,重要性說不上孰輕孰重。
再往下,老太后的語速,便明顯放緩了不少。
“飛狐軍,是太祖高皇帝專門用于衛戍邊墻的精銳。”
“——甚至比太祖皇帝年間的南軍,乃至如今的北軍都還要更強悍!”
“最主要的是:自太祖高皇帝設飛狐營至今,從來沒有除漢天子以外的第二個人,曾順利命令過這支軍隊。”
“如果說,南軍是我漢家的根,北軍是我漢家的枝葉;”
“那飛狐軍,就是我漢家這顆‘樹上’,最粗、最壯,同時又長得最高、長的最直的一根主干。”
“我漢家,不能沒有南軍這個‘根’,也不能沒有北軍這個‘枝’。”
“但只要飛狐軍這個‘干’還在,那無論情況惡劣到怎樣的程度,都絕到不了山窮水盡的那一步……”
很顯然,老太后對飛狐軍的評價很高。
當然,飛狐軍也配得上這樣的評價。
——一支孤軍,滿共不到兩萬人,雖然說不上保了漢家北墻五十年太平,卻也起碼是讓匈奴人聞風喪膽,確保北墻勉強能夠支撐。
若是沒有飛狐軍,情況會是什么樣?
漢家別說是積蓄力量,輕徭薄稅了——苛捐雜稅一股腦全壓在百姓頭上,搜刮來的民脂民膏,也不過是確保邊墻無虞而已,根本無法進取。
可以毫不夸張的說:是飛狐軍憑借一己之力,讓漢家以極小的代價、極低的戰略成本,得以抽出功夫悶頭發育了五十年。
這樣一支英雄部隊,再怎般夸贊,也絕對當得起。
“句注軍么……”
“嗯……”
“倒也是打了幾場漂亮仗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