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只是比起飛狐軍,卻是差遠了……”
最后丟下這么一句模棱兩可的話,老太后就擺出一副‘我說完了,該皇帝說了’的架勢,儼然是結束了發言。
而老太后如此作態,也終是讓劉榮心中大定。
——句注軍,是和細柳、霸上、棘門三營同時設立,卻主要負責邊墻一線衛戍任務的常備野戰軍!
自然,和細柳、霸上、棘門三營一樣,是由少府內帑、相府國庫各自承擔部分,再由主將補上缺口的模式,吃‘百家飯’養著的軍隊。
而對于這樣的軍隊,老太后的態度也可謂是直白務必。
——句注軍,念在其戍邊有功,老太后還勉強愿意提一嘴;
至于細柳、霸上、棘門三營,老太后卻是連提都不愿意提!
哪怕是在平定吳楚七國之亂過程中,起到過關鍵作用的細柳營,老太后也同樣不屑一顧!
至于原因,也顯而易見。
和劉榮不待見這種吃‘百家飯’,聽‘百家話’的軍隊一樣:老太后對于這樣的軍隊,也同樣心懷不滿。
這樣一來,問題就變得很簡單了。
“即是皇祖母相召,孫兒,自不敢有所隱瞞。”
心里有了底,劉榮說起話來,也終是不再拐彎抹角。
“孫兒意,擴羽林、虎賁二校各為都尉,以為我漢家拱衛長安之禁軍,一如往昔之南、北二軍!”
“只是不同于往昔,南軍取豐沛子弟,北軍取關中良家子——羽林、虎賁二軍,皆以英烈遺孤為卒,自幼操演成軍。”
“如此一來,我漢家將再次達成兩支禁軍相互掣肘、制衡,而非一家獨大的局面。”
“于宗廟、社稷而言,此舉之利弊幾何,皇祖母,不會不明白……”
···
“至于北軍,孫兒的意思,是伺機改變為下一個飛狐軍。”
“——其實過去這些年,北軍與其說是禁軍,倒不如說就是第二支飛狐軍!”
“每逢戰事——北墻有變,匈奴入侵也好,南方生疑,趙佗稱帝也罷;”
“便是關東諸侯作亂,出征平叛的大軍骨干,都總是北軍將士。”
“這么些年下來,北軍的戰力,早就可以作為又一個飛狐軍去使了。”
“更何況關中民風彪悍,百姓民尚武之風極盛;”
“以一個‘禁軍’的名頭,將關中子弟兵都鎖在長安,終歸不是長久之計。”
“畢竟關中,乃我漢家之國本、我劉氏之根本……”
如是一番袒露,老太后面上神情當即便暖了幾分。
——甭管怎么著,劉榮至少還愿意實話實說,根本沒有欺瞞老太太的意思;
到了如今這個年紀,老太太在意的,其實也就是這點聊勝于無的尊重了……
“至于朔方、河西二軍,孫兒也是同諸位將軍、大臣們再三商議,才最終定下。”
“至于此諸軍之供養皆出少府,不容外朝插手分毫……”
“皇祖母,當也是明知其故……”
(本章完)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