——太宗皇帝,得位不正。
——少帝劉弘,死的蹊蹺。
孝惠皇帝一脈絕嗣,太宗皇帝以庶奪嫡,或者說是旁支代嫡,本身就已經是一件極不符合當下時代人倫道德、民俗文化背景的事。
在這個基礎上——在庶弟搶了嫡兄江山的基礎上,再多個以‘高后薄氏’取代‘高后呂雉’……
怎么說呢……
對于殺人犯來說,是否曾在超市偷過一包干脆面,重要嗎?
一樣的道理。
對于‘得位不正’‘旁支代嫡’的太宗皇帝而言,尊誰為太后,就好比偷沒偷那包干脆面。
無論你偷沒偷,你都是‘殺人犯’。
不會有人因為你沒偷,就覺得你這個‘殺人犯’良心未泯;
也不會有人因為你偷了,就覺得你罪加一等,該被槍斃兩次。
在這種情況下,太宗皇帝選擇:不偷。
依舊尊呂雉為高后,將呂雉這個呂氏外戚核心人物,完完整整的從諸呂之亂中摘了出來,給出了‘諸呂之亂,和誰都可能有關系,唯獨呂太后無辜’的政治定性。
要知道這個政治定性,是太宗皇帝在剛抵達長安、坐上皇位,連自己的禁軍親衛都無法掌控、吃喝拉撒都在被陳平等老臣監視的情況下,彷如逆天改命般達成的。
太宗皇帝為什么這么做,眾說紛紜,也都各有各的道理。
但在這些理由當中,那個頗具想象力的‘壓制生母薄皇后’的推斷,也同樣相當具有說服力。
至少從皇權的角度上來說,這么做,符合太宗皇帝的利益。
這還只是第一步。
第二步,是薄昭。
眾所周知,漢太后真正的底氣,來自于一位能力出眾,且手握大權——尤其是手握兵權的同族外戚子侄。
而對于這樣的外戚代表性人物,漢家歷代天子都可謂嚴防死守。
太祖高皇帝,親手操辦了周呂侯呂澤的喪禮。
以至于這位明顯不該如此平庸的外戚將領、開國元勛,在史書上的記載篇幅,居然還比不過搶走項羽一條腿的楊喜!
而太宗皇帝處理的,便是薄昭。
一個和呂澤之于呂氏一樣,對薄氏外戚而言至關重要,甚至可以說是唯一獨苗、唯一指望的關鍵性人物。
而且手段,可謂是極度刻薄。
——滿朝公卿百官、功侯貴戚齊齊登門,在軹侯府外哭活喪!
要知道這可是漢室!
隨便被人無緣無故侮辱一句,就動輒以死明志的漢室!
如此剛烈的社會風氣之下,哭活喪,和宣判死刑根本就沒有區別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