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若是旁的事,外使即便無權決斷,尚且還能遣人回轉,請示我主。”
“但河西,卻是根本不用請示,就能確定根本沒有商量余地的事。”
“皇帝陛下若當真有心促成和平,便請換一個條件吧。”
不多時,呼延且當便做出了第一次讓步。
——河西絕對沒得談!
——割土,原則上也沒得談。
如果可以,就提其他和割讓土地無關的要求;
實在要割土,也別提河西這種敏感的地方,而且即便最終真的割了某塊土地,官方層面也不能是‘割土’的名義。
對方做出了讓步,劉榮自也沒有再死咬著不放。
故作思慮之狀,以指腹摩擦著唇下,沉吟許久,方開口喃喃道:“既然河西沒得談,那就等過幾年,派軍隊打下來吧。”
“倒是那東海……”
“也不算是什么好地方啊?”
“那般酷寒、偏僻之地,我漢家得之,也不過是流放囚徒之用。”
“當真割不得?”
看上去,雙方都是在表明立場和底線,但二人心里其實都清楚:這件事,基本已經商量出結果了。
——匈奴人本意割讓河套和北海,劉榮原本想要河西和東海,也就是后世的東北三省一帶;
雙方各退一步:匈奴人不提河套、北海了,劉榮也不提河西了。
剩下的,便是尋個像樣點的由頭,讓匈奴人站著,把東海割讓給漢室。
這就不是劉榮需要頭疼的問題了。
讓匈奴人自己想去吧;
反正無論是什么名頭——贈與也好,陪嫁也罷,劉榮都不在乎。
只要能把那片冰封的黑土地收入囊中,劉榮根本不在乎名頭是什么。
“既然沒得談,貴使便下去好生思量一番吧。”
“——和平,朕自然是希望促成的。”
“但自有漢以來,我漢家歷經四代先皇、五十余載,所學到的最深刻的道理,便是:和平,從來都不是可以平白無故得來的。”
“和平,是需要付出代價,才能換來的。”
“誰需要和平,就應該由誰付出這個代價。”
“代價越重,和平就越會被珍惜。”
如是一番話,看似是劉榮下了逐客令,實則卻是第一次談判基本達成了一致。
——劉榮要東海!
什么河西,什么耕牛之類,劉榮都絕口不提——就要東海!
如果給得了,那就下去想辦法,看怎么合理合法,又不傷尊嚴的把北海割讓給漢家;
給不了,那也沒得談了。
——退讓也是有限度的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