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西河西給不了,耕牛耕牛給不起,最后連個最不要緊的東海都舍不得給?
真就舔著個ac臉,空手套白狼啊?
是你軍臣腦子進水了,還是朕腦子里的水泛濫成災了?
作為使節,呼延且當也明白了劉榮的潛臺詞,便也沒過多糾纏,當即便拱手拜別,退出了大殿。
臨走前,聽出劉榮最后那番話,是在提醒自己‘別想空手套白狼’的呼延且當,也沒忘反過來隱晦的提醒劉榮:東海能不能談妥,不好說,但我盡量;
但哪怕能談妥,一個東海,也已經是極限、是我大匈奴的底線了。
除了東海,我大匈奴連一根牛毛、一顆羊糞蛋都不會多給!
劉榮也只是淡淡一擺手,就此結束了這場自河套戰役后,漢匈雙方首次正式會面接洽。
只是匈奴使團退下,卻并不意味著這場會面,真的就此結束。
或者應該說:會面結束了,但漢家朝堂內部,還有一場關于這場會晤的總結、歸納會議。
——使團退下了,漢家上下君臣,卻絲毫沒有完事兒下班的輕松。
反倒是有相當一部分人,在使團退下之后才打起精神,真正進入到了工作狀態之中。
而后,便是一場漫長而又焦灼,且相當激烈的商議。
至于議題焦灼的核心,也不外乎劉榮那隨口一提的河西之地。
原本沒人想到河西;
更沒人敢想‘匈奴人割讓河西’這種異想天開的條件!
但劉榮提了一嘴,大家伙兒心底的饞蟲就被勾出來了,就很難按捺住再爭取一下的沖動。
好在最終的結果,也還算在劉榮的掌握之中。
經過這場漫長的商議,漢家朝堂中央總算是統一了思想:要燕國正北及東北方向,以鮮卑、烏恒二山為中心的方圓千里土地,來作為匈奴人‘求和’所付出的代價。
至于這個代價能否真的換回和平,這就看漢家的心情了。
過去這幾十年,漢家堅持不懈的和親,已經很能說明問題了。
——如果和親有用,約定有用,那過去這幾十年的漢家,就該是和匈奴人只打了一場,然后只和親了一次;
然而事實卻是:反復被匈奴人入侵,戰后又周而復始的和親。
看似每次和親都能換來三兩年安穩,實際上,卻不過是和親送過去的陪嫁,夠匈奴人踏踏實實吃上個兩三年。
等吃完了,匈奴人自然就又來了。
現在雙方角色互換,其實也是一樣的道理。
結盟,當然是要結的;
說不定還要反過來,讓匈奴人送個攣鞮氏公主過來,和漢家反向和親呢!
且無論和親與否,和親所需的陪嫁,匈奴人也是一定要給的。
至于結了盟、收下陪嫁,并承諾‘不主動挑事’之后,漢家是否遵守承諾,就完全取決于漢家自身的利益需求,以及現實考量了。
如果有一天,劉榮覺得是時候干一仗了,那就打,沒說的!
——反正盟約這個東西,本來就是因為上廁所的紙不夠用,才誕生在人世間的。
若劉榮覺得不打更好、更賺一點,那就不打,對外就美其名曰:哎呀~
和匈奴人簽了條約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