而社會最底層的‘奴隸’,也只是換了個更好聽一點的名字:農民。
直到商鞅入秦變法,華夏文明才再次開始了思考,并意識到了這一點。
——是啊!
——這所謂的封建制,不過就是扯了塊遮羞布的奴隸制啊!
——換湯不換藥啊!
還有農民,分明就是換了個叫法的奴隸啊!
這……
不會出問題吧?
絕大多數人都認為,不會出問題。
在他們看來,曾經卑賤的奴隸,如今成為了能擁有自己的土地、能自主婚娶并繁衍子嗣的農民,這已經是再大不過的‘恩賜’。
得了如此恩賜,農民們根本不敢有更大的貪念,就應該老老實實種地。
吃得飽,就把糧食分一些出來,給貴族老爺們奢靡享受;
吃不飽,那該上貢也照樣得上貢。
至于上貢之后就要餓死了?
好的,我知道了,乖乖在家里餓死就行,可別死在我門口給我添堵……
也就是在這絕大多數人,都沒有意識到問題,或者說是即便意識到了問題,也根本不遠解決問題的情況下,商鞅的出現,再次驗證了那句名言的含金量。
——真理,往往只掌握在極少數人手中。
通過對過往經驗,尤其是華夏文明從奴隸制社會,到封建社會初期的發展進程當中,華夏文明所出現的問題進行總結,商鞅最終發現:奴隸制社會,問題在奴隸擁有無限的義務,卻沒有絲毫的權利。
而自宗周以來的封建文明初期,之所以會讓人感覺農民,只是換了個名字的奴隸,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:農民在封建社會的義務,并沒有比奴隸制社會的奴隸少多少。
與此同時,農民在封建社會所能擁有的權利,也沒有比奴隸制社會下的奴隸多到哪里去。
土地擁有權?
有屁用!
說不定哪天,我就要被王上連人帶土地,敕封給某個貴族當‘食邑’了!
這和過去,奴隸被主人贈送給另一個貴族,又有什么區別?
婚配權、繁衍權?
好吧,這個確實有那么一點點用。
但問題在于:我自己都是個寫做農民,讀作奴隸的苦命人;
我繁衍子嗣生出來的,不還是你們這些貴族老爺的奴隸?
所以,在這個制度體系下,唯一支撐農民努力生活,而不是像奴隸那般,徹底淪為行尸走肉的,僅僅只是個‘不努力就會淪為奴隸’的緊迫感。
為了加強這個緊迫感,統治者們甚至構建了一整套理論體系,來迫使農民極力避免淪為奴隸。
什么不孝有三,無后為大啊~
什么做了奴隸,到了地底下就無顏面對列祖列宗啊~
等等諸多層面的價值灌輸,就是為了讓農民,積極地投入到生產活動當中。
而在這個過程中,農民就變成了稍微有點尊嚴的奴隸;
至于殘存的奴隸階級,則成了貴族‘殺雞儆猴’,告誡農民的那個雞。
——看看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