——過去這一年多的時間里,接連爆發的漢匈朝那之戰,以及河套-馬邑戰役,便已經證明如今的劉榮,已經隱隱有了些狂妄自大、目中無人,甚至是窮兵黷武的趨勢。
若是繼續放任下去,那手握少府內帑,隨時可以不經外朝同意發動戰爭的劉榮,怕是會讓漢家國將不國……
有人說好,有人說壞,更多的,自然還是持觀望態度。
——再看看吧。
——無論是好是壞,都別純靠猜;
若是好事,那就等劉榮做出些像樣的好事兒出來,比如減免賦稅,又或是提高官員俸祿之類,大家再歌功頌德不遲;
反之,若是壞事,那也不急著杞人憂天,等劉榮真做出什么不像話的事兒,東宮自有兩位太后‘規勸’誤入歧途的少年天子。
隨著這一看法成為主流,漢家朝堂內外對于少府內帑——尤其是經劉榮之手、有劉榮干涉其中的少府內帑事務,都基本是拿著放大鏡細細查看。
無論劉榮是好是壞、劉榮掌控下的少府內帑是在變得更好還是更差,這些人都似乎要找到什么不容置疑的證據,不達目的誓不罷休。
也正是在這種級高強度的‘凝視’當中,劉榮在送走匈奴使團之后,毅然決然開始了自己針對漢家中央財政的第二步規劃。
——鹽鐵!
早在五年前,吳楚七國亂平,先帝皇五子獲封江都王時,劉榮就已經在為這一天暗中布局。
尤其是在吳楚亂平后不久,順利太子監國之后,劉榮更是將包含江都國在內的整個原吳國版圖,都納入了自己心中的‘天子榮專屬經濟特區’。
這塊經濟特區,不同于后世那些繁榮、先進的代表性區域;
——這塊地區對劉榮最大的意義,便是鹽鐵!
荊吳多銅礦,又有近半的國境線臨海;
故而,在曾經的吳王劉濞手中,吳國的冶銅業、漁鹽業,讓吳國成為了整個關東最富庶——比背靠天子的梁國、坐擁工商之利的齊國,都還要更加富庶的大國、強國。
憑借鑄錢、煮鹽之利,吳王劉濞甚至一度減免了吳國百姓全部賦、稅!
作為吳國百姓,一年到頭非但不用向官府上繳哪怕一枚銅錢,反而還會因為種種原因,得到官府發放下來的賞賜!
也正是因為這個基礎,無處之亂爆發時,吳王劉濞才能‘說到做到’——說盡發國中可戰之男丁,就真的發動了吳國幾乎所有男人。
不過當時的吳國,冶銅只是為了鑄錢,制鹽也都是通過鹵制。
而劉榮想做的,則是以冶銅業為基礎,盡快發展起鋼鐵產業!
至于鹽~
作為穿越者,劉榮實在是想不到還有什么東西,比制鹽都還要更容易、更沒有含金量的了……
(本章完)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