但很顯然,宗周已經滅亡了,逝者已逝,回不去了。
老劉家的天子也不是什么傻缺,不可能因為儒家的勸說,就把整個華夏文明倒推回宗周。
實際上,別說是‘漢天子聽從儒生勸說’了;
過去這五十多年時間里,出生于儒家——甚至哪怕是和儒家稍微有點關系的朝堂重臣,那也是屈指可數!
太祖皇帝年間的禮官:奉常叔孫通算一個;
太宗孝文皇帝年間,被拜為博士的賈誼算一個;
雖治《春秋》,卻也雜治天下各學的北平侯張蒼算半個;
披著儒皮入仕,不久后便露出雞腳,暴露自己‘法家出身’之學術成分的晁錯算半個。
沒了。
滿打滿算,自漢開國凡五十余載,歷經太祖、孝惠、前少、后少、太宗、孝景,以及當今劉榮,漢家社稷已然傳了七世;
出現在漢家朝堂權力中心的儒家子弟,卻是一只手就能數得過來。
——叔孫通為太祖皇帝所信重,也不過是個負責編撰禮制,以及祭祀事務的禮官;
賈誼賈長沙,天縱之才,卻落得個郁郁而終的下場不說,更是在青史之上,留下‘可憐夜半虛前席,不問蒼生問鬼神’之哀嘆。
——可惜文帝半夜召見賈誼,移膝貼近賈誼聽講,卻不是詢問百姓生機,而是問起鬼神之事。
這句詩,說的哪是漢文帝封建迷信,萬年昏聵?
分明說的是賈誼郁郁不得志,好不容易得以面圣,卻根本沒機會展露自己的才華!
原本打好腹稿,想要和太宗皇帝大談特談天下民生、蒼生黎庶,結果聊了大半個晚上,話題凈是些鬼怪之說……
叔孫通、賈誼二人,這都還算好的。
——前者起碼在漢家國祚方興之時,為儒家留下了‘儒生可以入仕’的珍貴先例,算是為儒家子弟留了一條出路。
賈誼也說不上不受重用,頂多算生不逢時,又或是運氣不好。
若非梁懷王劉揖意外墜馬,導致王太傅賈誼因‘看顧不周’而受牽連,漢家的歷史上,賈誼至少要獨自占一篇人物傳記。
真正氣人的,是張蒼,以及晁錯!
前者,是學儒家,卻又不只學儒家的學術大拿。
說他是儒生,他不反駁;
可你讓他幫幫儒家,人家又根本不搭理你!
拿著先賢學問作為進身之階,卻半點不顧及同門情誼,實在是令人憤怒!
晁錯,那就更不用提了——儒皮法骨的發明者,以及第一位實踐者!
礙于秦亡之后,法家士子被秦所連累的道德污點,自知不能以‘法家’的學術標簽入仕,晁錯竟毫不扭捏的披上了一層儒皮!
天知道當年,儒家上下得知太子儲君身邊,出了個儒家出生的太子家令、少傅時有多興奮——有多少人奔走相告,宴飲而慶;
等晁錯脫下馬甲,露出‘法家出身’的真實身份,儒家上下又是怎樣的失望、憤怒,同時卻又不可奈何……
與后世絕大多數人所料想的一樣:如今的儒家,還并非后來的‘儒教’;