至于剩下的——原本的商隊頭人去了哪里、原先那些護衛怎么沒來,以及商隊為什么都變成‘二十來歲小平頭’的奇怪人兒,匈奴人或許會小小疑惑一下、小小防備一下。
但這也不是什么大問題,隨意搪塞過去就好,并不會為商隊帶來多大的麻煩……
從這個角度來看,那支商隊對于劉榮、對于漢室而言,其實已經失去了利用價值。
劉榮完全可以讓繡衣衛取代那支商隊,組成一支新的‘漢使團’,披著商人的馬甲踏足西域,展開漢家針對河西,乃至西域的戰略部署前期準備工作。
至于這么做,對于那個商隊公不公平?
走私商人有個屁的資格談公平!
尤其還是走私戰略儲備物資,不拉去炮決,都得感謝如今漢室沒有大炮!
換而言之,眼下,對于劉榮而言,性價比最高的選擇,就是將那支商隊完完整整的抓到廷尉大牢,甚至是直接殺掉。
頂天了去,也就是留下那個領頭的梁商,威逼利誘也好,給編制畫大餅也罷,讓那個梁商從此成為漢家‘駐河西大使館’的領事。
但在短暫的思考過后,劉榮還是決定:大方一些。
“傳令相府、少府。”
“梁國商人張柏,于國有功,甚得朕心。”
“——賞百金,御劍一柄,蜀錦二匹。”
“商隊勇士百人,各賜十金,蜀錦二匹,各賜農籍、民爵。”
輕飄飄幾句話,劉榮便做出了對那支走私商隊的最終宣判。
而在劉榮身側,聽聞劉榮這看似與邏輯不符,且完全不具備性價比的選擇,郎中令周仁只微微一愣,旋即便滿心歡喜的拱手領命。
至于劉榮的目的,周仁顯然也看明白了。
——劉榮,是要千金市馬骨。
《戰國策·燕策一》中記載,郭隗與燕昭王的一段對話,郭隗借用一則耗費千金,只買來一副馬骨的典故向燕昭王說明:若想天下賢才云集而來,首先應當顯示出求賢若渴的態度。
大約二百多年前,商鞅在秦國主持變法時,為取信于民,也曾在國都咸陽的集市南門,豎立起一根三丈高的木頭,承諾會重賞將木頭搬至集市北門的人,并以此,來作為重建秦廷政府威信、公信力的手段。
很顯然,劉榮想要做的,也正是通過賞賜那支走私商隊,來鼓勵其他的、本該被抓去下獄的走私商隊:放開手腳,放心大膽的去做吧!
只要做出成績,你們的罪過,朕既往不咎;
你們的功勞,朕,將不吝封賞!
這樣做會帶來怎樣的結果,也是顯而易見的。
從今往后,每一支從邊關潛逃出國,踏足草原的走私商人,都會在原先的‘賺錢、保命’的基礎上,多出一個‘有償為國家做點什么,來換取財富及社會地位’的選擇。
雖然不是所有人都會選擇這條道路,但有劉榮此番‘原木立信’的先例,當機會擺在他們面前時,他們或許就不再會糾結,而是會更果決的選擇:做一個對國家、對民族有用的人。
如果運氣夠好,或許幕南乃至幕北,也能多出幾個和漢家達成協議,花錢就能無傷通過的安全商道,或者說是情報渠道。
便是運氣差些,其他走私商隊依舊還是老樣子,對于劉榮而言,也完全沒什么損失。
左右不過是有棗沒棗打一桿子,給走私商人們擺出一個開放性的態度而已。
當然了;
無論是出于保護那支商隊,以及河西那條商道的考慮,還是漢家‘重農抑商’的總體國策,劉榮針對這支商隊的賞賜,都不會太過于光明正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