但如何避免它們再次走上極端,發生諸如‘繡衣衛為了獎勵,編排朝中公卿酒池肉林’之類的離譜時間,還需要好生斟酌,并再三推敲。
換而言之,這件事,急不得。
但無論如何,過去這些年,壓在繡衣衛上下心中的,那個名為‘說不定哪天就要下崗’的大石,卻總算是落了地。
而繡衣衛,在劉榮眼中,其實還有一個比較致命的問題,是迫切需要解決的。
“過去這些年,繡衣衛上下用于查探情報、行賄宗親諸侯左右的錢金,似乎都并非直接出自少府內帑?”
一聽劉榮問起此事,周仁便當即明白過來:劉榮,是要針對繡衣衛混亂的財政系統,或者說是‘經費審批系統’動刀了。
故而,周仁并沒有急于開口答話,而是低頭思考了許久。
措辭一番,又組織好語言,周仁才將過去這些年,繡衣衛內部的大體運轉模式娓娓道來。
“正如陛下所言,繡衣衛放出探子,無論是探子的衣食住行,還是行賄、交好,都需要不少錢、金。”
“這是一筆相當不菲的開支。”
“——就拿當年,吳楚七國之亂爆發前距離;”
“當時,吳都廣陵,便有繡衣衛分司一處,屬繡衣衛者百五十,爪牙上千。”
“為了維持著千余人,在廣陵城的情報搜集,以及針對吳王宮的查探,先孝景皇帝每年,就要賞賜臣不下五百金。”
“而這五百金,僅僅只是廣陵一城所需。”
“余者——如趙都邯鄲,齊都臨淄,燕都薊邑,楚都彭城等,用度雖少些,卻也少不到哪里去……”
一聽周仁這話,劉榮便算是明白過來,繡衣衛過去的經費,是通過怎樣的方式獲得、下發了。
——直接由天子巧立名目,給指揮使:周仁降下賞賜;
再將這個賞賜作為項目經費,下發到繡衣衛內部具體的部門,或是具體的個人手里。
如此一來,項目經費有了,朝堂內外卻也不會因為一筆不明所以、說不清楚的額外支出,而對繡衣衛的存在有所察覺。
至于這么做的弊端,則正是劉榮方才,表示繡衣衛未來‘不能再完全藏在幕后’的原因所在。
——天子賞賜,尤其還是無緣無故的賞賜,一次兩次還好,次數多了,指不定能出什么亂子!
好比周仁這個繡衣衛指揮使,先帝每年幾千金的賞賜下去,別說是后世野史了——便是如今朝堂內外,都有人說郎中令周仁,是先孝景皇帝的老相好、好基友了。
偏偏劉榮還無從辯駁!
畢竟老劉家的皇帝,在這方面的名聲向來不算干凈。
所以,為了以后不被造黃謠,不被野史描述為‘和郎中令拼刺刀’的基皇,劉榮必須讓繡衣衛,在一定程度上‘浮出水面’。
因為只有這樣,繡衣衛才能得到一筆正常渠道的專項撥款,而非天子給予指揮使個人,再被指揮使偷偷用于繡衣衛運作的所謂賞賜。
再者說了:恩出于上!
繡衣衛這么個要害部門,經費明明出自天子,名義上卻都是由指揮使‘自掏腰包’,這算個什么事兒?
(本章完)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