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些事,哪怕是劉榮決意去動、去做的,劉榮也會盡可能將其,粉飾為‘底下某個官員偶然發現,朕這才不得不去解決’的模樣。
而眼下,劉榮幾乎是毫無征兆,且毫無必要的,主動要去動朝鮮半島的心思,而且起手就是關乎衛滿朝鮮、芥子朝鮮的政治定性;
此事,有直接關乎到太祖高皇帝——畢竟當年,衛滿顛覆芥子朝鮮,是在太祖高皇帝眼皮子底下發生,卻根本沒有得到漢家任何干涉的。
劉榮不確定自己的這個舉動,能否得到這個時代、得到朝堂內外的理解和支持。
只是穿越者的本能——穿越者‘必須做點什么,以改變華夏文明的走向,避免華夏文明走彎路’的本能,讓劉榮還是艱難的下定了決心。
“擬詔。”
“著:衛氏朝鮮國君衛右渠,王太子衛建,又衛氏朝鮮國相、內史等,入長安覲見。”
“太常、典客有司屬衙,以待外藩之禮,出長安十里以迎之。”
“又真番、馬韓、辰韓、弁韓、高句麗等諸國之君,皆朝長安。”
話音落下,御榻旁的郎官筆走龍蛇,飛快記下劉榮的口諭,并將其落在紙上。
將紙上墨跡吹干,送到劉榮面前檢閱,待劉榮微微點頭,那郎官便雙手捧著紙張,快步朝著宮門的方向——朝著宮外尚冠里的丞相府小跑而去。
而在宣室殿的御榻之上,劉榮卻是緩緩站起身,望向殿門外的天空,悠然發出一聲長嘆。
劉榮這一舉動,看似是有意親近衛滿朝鮮,為當年之事,做出‘芥子朝鮮自作自受,衛氏朝鮮罪不至死’的政治定性。
但熟悉劉榮的人都知道:這,是不喜歡做選擇題的劉榮,把問題拋了出去。
——此番,得到劉榮召見的,不止衛氏朝鮮;
還有和衛氏朝鮮或多或少處于敵對的朝鮮半島其余政權的國君。
衛氏朝鮮在朝鮮半島橫行霸道慣了,又遠離中原華夏多年,免不得就要生出什么亂子。
比如一言不合,打殺了某位朝鮮半島政權的國君,亦或是和過去幾十年一般,堵住道路,不讓這些政權的國君、使團去長安覲見。
到底怎么做
能不能忍得住
哪怕再怎么敵視漢家,衛氏朝鮮此番,又能不能把對漢家的敵意,給完完全全埋藏在內心深處,盡可能不表現出來
如果可以,那劉榮也不介意對衛氏朝鮮這個‘非法政權’,提供聊勝于無的支持——比如承認其合法性之類。
畢竟衛氏朝鮮再怎么著,也是‘華裔’政權,無論是用還是滅,都比外人更順手。
至于衛氏朝鮮不承這個人情,仍舊我行我素,視漢家為無物,那就是給劉榮遞了把刀,好讓劉榮更輕松的殺自己了。
兩手準備,劉榮都做好了。
剩下的,就看衛氏朝鮮——就看那所謂的‘朝鮮王’衛右渠怎么選……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