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為在如今這個時代,位于后世山西大同、河北蔚縣一代的代國,就已經是‘北方苦寒之地’了;
哪怕是位于漢室版圖最東北的燕國,對應的也是后世河北、京城地區,而非‘更東北’的關外三省。
對于后世人而言,東三省很冷,河北京城就還好,再往南一點,其實就算不上冷了。
但在這個時代,燕國——尤其是燕東右北平,以及燕北地區,卻是華夏文明認知中最為寒冷、最不適宜人類居住的永凍區。
對于當今漢室而言,燕國以北和北極,根本沒有任何區別——都是人類無法生存,分分鐘要被凍死的極寒之地。
燕國都冷的人類差點不能生存,代、趙都被歸類為北方苦寒之地;
也就不難看出東北黑土地,對這個時代究竟意味著什么了。
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,其實也并不復雜。
——在如今這個時代,底層民眾的生存能力,以及生存物資獲取能力,是無比底下的。
而且時代的發展、科技的進步,也還沒有在這個年代,體現出絲毫‘科技讓人類生活的更幸福’的特性。
在寒冷的地方,這個時代的底層民眾,往往只能通過點燃篝火,然后坐在篝火旁取暖的方式,來驅散寒冷。
頂天了去,運氣爆棚,也就是能找到像樣點的泥瓦匠,搞一個墻壁與灶臺相連的壁爐,勉強抵御寒冷。
更進一步——什么暖氣不暖氣,地暖不地暖,別說這個時代的底層民眾了;
就連天子劉榮,都已經盤算著在宣室殿鋪一層地暖,琢磨了好幾年,愣是沒想到像樣點的辦法。
更要命的是:除了暖氣這種統籌形式的供暖方案,這個時代的民眾,連衣這種個人御寒手段都不具備!
別忘了;
這個時代,可還沒有!
按照原本的歷史軌跡,要等到至少百十年后,原始版、未經改良,只能作為觀賞作物存在的,才會從西域傳入華夏。
而后經過數百上千年的育種改良,才最終成為了可用作御寒的衣物、被褥填充物。
換而言之:在如今漢室,想去東北——甚至是燕國走一圈,那純純就是在拿小命開玩笑。
沒有暖氣,沒有空調,更沒有衣褲,絲綿被褥;
衣物、被褥,都只能以‘絮’作為填充物。
有錢人家的公子哥還好說——什么鴨絨、鵝絨之類的稀罕物,暖爐、馬車之內的配套設施,怎么都凍不死。
但若是孑然一身,身無長物的農人,去如此苦寒之地,那真就是不知道死字怎么寫。
這種情況,不單存在于底層民眾之間,也同樣影響著這個時代的朝堂中樞,對這片凍土的開發規劃。
——好比劉榮如今盯上的朝鮮半島,氣候寒冷程度絲毫不亞于東北的凍土。
在后世的偶像劇當中,歐巴們也總是風衣、圍巾,張嘴說話就是漫天熱氣。
這就導致劉榮未來,如果想要通過武力解決朝鮮半島的問題,首先就要保證出征將士的御寒問題。
或許有人會說了:河套-馬邑之戰,漢家將士在河套奔走,難道就不冷了
尤其高闕之戰——臘月凜冬奇襲高闕,漢家將士難道就不冷了
劉榮只能說,二者不可同日而語。
因為漢匈河套-馬邑戰役,是在秋中時節爆發,于入冬前徹底結束的。
且河套地區,對應的其實也是后世內蒙、寧夏、陜西三省交接——冷歸冷,但總歸還在可以忍受的程度。
至于高闕之戰——高闕,卻是位于后世的‘北方苦寒之地’內蒙。
但別忘了;