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闕之戰,并非是一場曠日持久,戰線延綿的拉鋸戰,而是一場突襲戰、閃電戰。
在戰役爆發不到十日內,漢家便成功掌握了高闕要塞,基本結束了整場戰役的‘進攻階段’。
而且,在攻下高闕之后的第一時間,河套北部的博望城,就開始源源不斷的往河對岸的高闕,轉運從長安送來的御寒過冬物資了。
甚至于!
即便做了如此周全的準備,那一戰,漢家也依舊遭受了不下數千人的非戰斗減員,均是極寒天氣所導致!
而朝鮮半島,卻不同于河套和高闕。
——朝鮮半島的面積,比河套更大,且地形比河套更復雜、更‘跌宕起伏’;
如果說,漢家謀奪河套是‘聲東擊西’,奇襲高闕是‘攻其不備’,那朝鮮半島,漢家就只能堂堂正正的從燕國東出,平平無奇的一路推過去。
而且,朝鮮半島和河套,還有一點不同。
——河套地區,只有難免有黃土高坡為天塹。
其余三面,雖說均有黃河作為‘護城河’,這也正是河套這一名稱的由來,但河套地區的黃河流域,本質上也只是一條緩沖帶、預警線。
漢家想要跨過去,就肯定能跨過去,區別只在于動靜大小,時間快慢。
而且度過去之后,便是大片大片的平原,再也沒有第二道天然阻隔。
這就導致曾經,掌控著河套地區的匈奴人,需要將河套與西部的河西、北部的幕南,以及東部的還是北地郡隔離開。
哪怕河西、幕南皆為匈奴人所掌,也同樣如此。
因為河套水草豐美;
無論是河西部族,還是幕南的部族,都想在河套咬下一塊肉,更或是舉族遷居河套。
所以本質上,曾經屬于匈奴人的河套地區,是需要‘三面戒敵’的。
反觀朝鮮半島,顯然就沒有這層顧慮率。
——能被稱之為‘半島’,便足以說明朝鮮半島三面臨海;
唯一與大陸接壤的西側,甚至都還和漢室版圖,隔著一條馬訾水。
馬訾水,或許聽上去有些陌生。
其古稱:浿水,更直接就是生僻字。
但在后世,這條河流有一個極為響亮的名稱。
鴨綠江。
從如今的還是燕國地區出發,東出右北平,跨過鴨綠江,便可以踏足朝鮮半島。
而踏足朝鮮半島的同一時間,也將直接踏足衛滿朝鮮的版圖西部。
以此為出發點,從軍事角度來看,如果漢家要武力解決朝鮮半島的問題,那大軍的行軍路線,也基本是定死了的。
——長安朝堂從南、北兩軍,以及羽林、虎賁二衛中,挑選出兩到三個校尉作為骨干;
從關中大規模征召兵丁,以南北兩軍、及羽林虎賁二衛骨干擔任軍官,組建起一支十萬人左右的遠征軍。
而后,大軍自長安出發,一路向東,出函谷,經河、洛;
自梁國折道向東北,過趙國而抵燕。
于燕國稍作休整,再配備足夠數量的燕國郡兵,來作為向導和極寒求生指導,方大舉東進。
如果一切順利,大軍或許能撐著衛滿朝鮮反應過來之前搶先渡江。
當然,哪怕反應過來了,衛滿朝鮮也大概率不敢在漢軍渡河、踏足自家版圖之前先動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