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場戰斗,大概率會爆發在馬訾水東畔,漢家才剛踏足朝鮮半島,情況不明、立足未穩之際。
之后的發展,就要看每一場戰斗的結果了。
而眼下,劉榮一紙詔書,把朝鮮半島有名有姓,拿得出手的‘君主’都給叫來了長安。
這些人的行動路線,就是完全反著的了。
首先,領土位于馬訾水以東,與漢家隔馬訾水向往,卻被衛滿朝鮮唯獨在角落的真煩人,大概率能順利渡河,踏足燕國。
而其他政權的使團——如辰韓、馬韓等,要從南半島出發,一路北上,然后想辦法通過衛滿朝鮮所掌控的北半島,才能踏足漢室版圖極東北的燕國。
這里的‘想辦法通過衛滿朝鮮版圖’,無疑就是劉榮給衛滿朝鮮君主:衛右渠下的套了。
——辰韓、馬韓等國使團,要借道去長安覲見,沿經你衛滿朝鮮領土,你放不放人過去
無論放不放——你自己來不來長安
劉榮敢打包票:衛右渠自己肯定不敢來。
但也肯定不敢不派使團,且大概率會派幾個有分量的人,來組成覲見長安的使團。
劉榮大膽猜測,使團中至少會有衛右渠的一個兒子——且很可能是衛氏朝鮮太子;
另外,還會有一名衛氏朝鮮重臣——極大概率是相國。
然后,事情就會變得有意思了。
等衛氏朝鮮使團抵達長安,劉榮先可以揪住衛右渠的小辮,好好責問衛氏朝鮮使團:朝鮮君為何不朝長安
這事兒聊完,使團少說要脫一層皮。
再接下來,劉榮就要問問使團:其他使團,為什么還沒到/為什么沒能踏足燕國
是不是你衛氏朝鮮從中作梗,阻止外藩忠臣覲見宗主國
這一指責,衛氏朝鮮使團但凡給不出個像樣的交代,劉榮這便是有了‘出師之名’。
——小弟來給我這個大哥磕頭,這狗東西不讓我小弟下跪!
——它不死誰死
當然,衛氏朝鮮也有更為理智的選擇:忍辱負重,放所有借道的使團過去,并一同前來長安覲見。
可即便是這樣,劉榮也還是有話說。
咳咳;
獲取數十年來,朝鮮諸藩,屢屢要朝長安,卻多半未能成行。
怎么回事呢
劉榮也不確定這其中,是不是——是否總是衛氏朝鮮在使絆子。
但沒關系;
劉榮完全可以厚著臉皮,毫無顧忌的喊出一句:朕說你是,你就是!
你衛氏朝鮮,是降,還是亡
是給朕滑跪,還是繼續執迷不悟
好自‘斟酌’吧……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