貴族們在戰場上的這種行為,劉榮確實很難評。
你要說他們怯戰、畏戰,邊緣ob搶人頭吧?
好像確實是,多少有些不厚道。
但你要說他們完全沒作用,純粹就是順風k頭逆風15,好像也不完全是。
——至少他們的存在,讓漢家的軍隊在某些特定的場景下,確實可以減少部分壓力。
簡而言之,就是他們的存在,一百個兵不能當一百個兵看,也不能當一百個兵用;
可到了特定的場景,他們這一百個人,也總共起到那么三五十號人的兵力,所能起到的作用、承擔起三五十號人能肩負起的戰術責任。
至于貴族們這么做的核心邏輯,其實也非常簡單。
漢家的爵位,其實并不是后世大多數人刻板印象中的‘世襲罔替’。
準確的說,是原則上世襲罔替,與國同休;
既然是原則上,那就肯定是和現實情況有出入的。
這‘出入’便在于:貴族爵位,尤其是大良造以上的高級爵位,要想世襲罔替,而非逐級遞減,是需要滿足kpi的。
這里所說的kpi,指的便是在戰爭爆發時,為漢家朝堂中央提供的貢獻值。
舉個非常具體的例子。
太祖高皇帝立漢國祚,遍封開國元勛功侯一百四十六家,總食邑高達二十萬戶,占據了彼時,漢家總人口、總戶籍的十分之一!
而在這一百四十六家功侯元勛當中,食邑多的,有平陽侯曹參、留侯張良、酂侯蕭何等萬戶侯,自然也有食邑不足千戶,甚至不足五百戶的入門級功侯。
便以這些人為例:作為漢家的開國元勛,軍功封侯的始祖,這些‘一世侯’的kpi,自然是隨著功成封侯,而宣告完成。
他們的爵位、食邑,自然也是毫無保留的傳承給他們的侯世子,也就是各自的二世侯。
但在二世侯襲爵后,要想將家族的爵位、食邑完完整整傳承給自己的侯世子,也就是三世侯,這些二世侯們,就要完成一定的kpi了。
這里的kpi,并沒有系統的制度,也沒有明確的標準,基本上是主打一個‘皇帝說行就行,皇帝說不行就不行’。
比如曹參的兒子,二世平陽侯曹窋,從襲爵到薨故,前后在位長達二十九年,唯一一次‘上戰場’,便是參與諸呂之亂。
只不過,平陽侯曹窋參與諸呂之亂,并非身處諸侯、大臣所在的平亂陣營,而是身處諸呂外戚所在的‘叛亂陣營’。
那么好。
在諸呂之亂爆發前——準確的說,是從父親曹參亡故,曹窋襲爵,一直到呂太后駕崩的九年時間里,二世平陽侯曹窋所完成的‘kpi’,便是對呂太后足夠恭順,在呂太后眼里,完成了侯爵在位期間的kpi。
如果沒有諸呂之亂,那曹窋僅憑這九年,拍呂太后馬屁拍的足夠舒服,也足以讓平陽侯國那一萬零六百三十戶食邑,完完整整傳給自己的兒子,也就是三世平陽侯。
而在諸呂之亂爆發,且曹窋以‘諸呂同黨’的身份,參與進諸呂之亂后,這kpi自然也就不做數了。
單從曹窋以叛逆者的身份,參與諸呂之亂這一件事來看,曹窋甚至應該被免爵處死!
只不過,自代地入繼大統之后,太宗皇帝處于‘只定諸呂之罪,不議呂后之過’的政治考量,把曹窋也給輕描淡寫的放過了。
于是,平陽侯一脈的傳承,便在二世侯曹窋在位期間,沒有完成相應的kpi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