等平陽侯國傳到三世侯曹奇的時候,平陽侯國,就等于是處在‘留校察看’的階段了。
如果在三世侯曹奇在位期間,平陽侯家族依舊沒能完成kpi,那平陽侯家族就算不被貶為關內侯,也至少要被削去幾千戶食邑。
好在三世平陽侯曹奇,在太宗孝文皇帝晚年襲爵,并于之后不久,便碰上了匈奴入侵邊郡。
雖然匈奴人打了秋風就走,但曹奇卻也沒有放任機會流失——自掏腰包,親自帶人往邊墻送了趟軍糧。
嚴格意義上來講,對于食邑超過萬戶的平陽侯家族而言,僅僅只是往邊關送一趟物資,還遠不足以完成‘避免爵位遞降’的kpi。
但上文提到:這個kpi究竟完成了沒有,完全是天子上下嘴皮一碰的事兒。
三世平陽侯曹奇擺出這個態度了,且僅僅只在位六年便薨故;
恰逢彼時,吳楚之亂爆發,平陽侯曹奇卻剛好死在叛亂爆發前后,先帝老爺子便也沒有太深究。
尤其關鍵的是:彼時,三世侯曹奇病重臥榻,吳楚七國之亂隨后爆發;
三世侯曹奇剛給先帝上奏,請求讓侯世子,也就是如今的四世侯曹時,代替自己出征平叛,便一命嗚呼,病死榻上。
三世侯死了,侯世子襲爵為四世侯,且還守著父喪;
先帝難不成還能讓守著父喪的四世侯曹時,帶平陽侯家族的百十號私兵出征平叛?
難道還能因為三世侯‘國家危急存亡之秋,為了不出征平叛,居然死給朕看’的原因,而削奪平陽侯國的食邑?
最讓先帝無從下手的是:哪怕身負孝喪,彼時才剛襲爵的四世侯曹時,也還是像模像樣的組織起私軍,上奏請求出征平叛了。
先帝還能說啥?
自然是勉勵一番,嘉獎幾句,然后許四世侯留在長安服喪,并把三世侯曹奇‘kpi沒完成’這件事拋在腦后。
至于四世侯曹時在位期間——平陽侯家族成為了劉榮的妻族外戚。
漢匈朝那之戰,平陽侯家族還沒成外戚,自然沒撈到機會;
但河套-馬邑之戰,以及高闕之戰,平陽侯家族可都在劉榮的默許,甚至是支持下,撈到了足夠的武功勛。
雖然不多;
僅僅只是河套-馬邑戰役,在河套戰場逼降了一個幾十人的小部族,被算作‘俘虜數十人’,并在高闕之戰的后段,在高闕南側巡邏了一圈兒,救了幾個掉隊差點被凍死的漢軍將士。
但這也足夠了。
哪怕沒有‘當今妻族外戚’的斜杠身份,平陽侯家族在這四世侯在位期間的kpi,也已經可以算作是完成了的。
或許平陽侯家族有些特殊,并不具有普遍性。
那么,再說說另外一家沒那么特殊,卻也足夠耳熟能詳的功侯家族。
——潁陰侯灌嬰家族。
作為開國元勛功侯中,與周勃、樊噲等豐沛黨齊名的將領,潁陰侯灌嬰,無疑是相當長壽的那一個。
從高皇帝五年(公元前202年)獲封,一直到太宗孝文皇帝四年(公元前176年),灌嬰才薨故。
二世侯灌阿襲爵,在位足足二十八年,直到當今劉榮三年(公元前148年)才薨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