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灌孟有個兒子,名灌夫。
少主灌阿舉薦老灌孟為校尉,小灌夫也沒含糊,直接動員了鄉勇親族千人,追隨老父親出征。
及老灌夫困死吳楚叛軍陣中,小灌夫得到周亞夫允準,扶父柩以歸鄉。
但灌夫卻慷慨激昂的表示:父親戰死沙場,與其這般垂淚扶柩歸鄉,還不如留下來,斬下吳王劉濞的頭顱,好為亡父報仇雪恨!
哪怕無法親手斬殺吳王劉濞,也至少要殺吳軍的一位將軍,才能告慰亡父灌孟在天之靈!
彼時,正值吳楚叛軍主力勢大,睢陽城岌岌可危,梁王劉武一日連發七分血書,向長安朝堂控訴周亞夫‘見死不救’,周亞夫所部卻在下邑堅壁清野,軍心低迷之際。
如此關頭,出現灌孟、灌夫父子這種‘上陣父子兵’‘老子戰死兒子上’式的佳話,太尉周亞夫也是不放過機會,當即就把這個典型案例,傳的下邑漢軍人盡皆知。
灌夫也就此出了名,卻也沒停留在耍嘴皮子的程度——老爹戰死次日,就披上鎧甲,手拿戈戟,帶著十余屬從就沖了出去,直奔吳軍將旗!
還別說;
還真讓灌夫,搞出了點小名堂!
雖然沒能像飛將軍李廣那般,斬將奪旗而還,卻也憑著這十幾人的家兵,一路砍殺吳楚叛軍數十人。
只是灌夫帶出去的家兵十幾人,無一例外,悉數戰死,灌夫本人也同樣身受重創十多處,差點就沒緩過來。
傷稍好些了,這廝不想著好好養傷,居然再次向上官請求,說:上次沒經驗,才沒能有大收獲;
有了上次的經驗,我已經摸清了吳軍的部署,這次肯定能有大收獲!
只是這一次,上官卻沒再由著灌夫胡來,而是以‘灌夫勇武,再戰恐國失猛將’為由,向太尉周亞夫請示。
對于灌夫這個戰場典范,周亞夫也不遲疑,當即下令:戰爭結束之前,不允許灌夫再參與戰斗,安心留在下邑傷病員養傷。
直到吳楚亂平,此間事傳遍天下,灌夫之名,也就此響徹大江南北。
而在這個故事當中,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細節。
——二世潁陰侯灌阿,對于家臣奮勇殺敵,并不本能的感到高興或自豪,而是挑肥揀瘦般,嫌棄灌孟老邁!
這說明什么?
說明灌阿有的選!
說明除了灌孟這個發虛花白的老將,以及其子灌夫那個愣頭青,潁陰侯灌阿,還有更多更好的選擇。
那么,問題來了。
你一個功侯,上戰場撈武勛、撿人頭,不過是為了避免爵位遞降,保留徹侯爵位和食邑;
拼個什么命啊?
挑挑揀揀個什么勁兒啊?
這個問題,只有一種合理的解釋。
——灌阿,是有追求的。
灌阿希望選擇更好、更優秀的屬從部將,從而在戰場上,獲取更大的收獲。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