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這二十八年的時間里,二世侯灌阿,幾乎參與了漢家每一場戰爭。
如太宗皇帝四年,發生的濟北王劉興居叛亂;
太宗皇帝十四年,老上單于大軍南下,兵峰直指長安的反侵略戰爭;
最令人耳熟能詳的,無疑便是先孝景皇帝三年,所爆發的吳楚七國之亂。
——這一戰,二世潁陰侯灌阿,終于不再是以單純‘功侯出征’的名義,率領家族私軍出征,而是被拜為將軍,隸屬太尉周亞夫麾下,隨朝堂平叛大軍一同出征。
在此期間,發生了一件青史留名的著名事件。
初代潁陰侯灌嬰,有家臣名:張孟,頗得灌嬰賞識,為灌嬰再三舉薦,官至二千石。
為了感念灌嬰,以及潁陰侯灌氏家族的‘知遇之恩’,張孟自請改灌姓,名灌孟。
只是老灌孟雖然頗得先主灌嬰的賞識,卻實在不受少主:二世侯灌阿的重視。
因為在灌阿看來,灌孟實在太過于老邁,根本算不得悍勇之將,只知道倚老賣老,張口閉口就是‘俺和老君侯如何如何’‘老君侯待俺如何如何’,實在是煩得不行。
灌阿仍舊舉薦老灌孟,也不過是看在老爹灌嬰的面子上——為了避免亡父沾染‘識人不明’的污點,才繼續舉薦灌孟。
及至吳楚七國之亂,灌阿隨太尉周亞夫出征,仍舊不得不勉為其難的,向周亞夫舉薦灌孟為校尉,自領一校兵馬。
但灌阿舉薦時的言不由衷,以及那股子勉強勁兒,卻并沒能逃過老灌孟的眼睛。
——灌孟那是什么人?
家臣出身,半個奴仆的身份,能被先主灌嬰舉薦為二千石高官的人精!
不說在官場摸爬滾打,數十年城府,也起碼是在潁陰侯府察言觀色幾十年的人物!
這么個差點成精的老人,眼瞧著自己從小看著長大的少主灌阿,對自己眼睛不是眼睛,鼻子不是鼻子,還不得不捏著鼻子舉薦自己,老灌孟能聞不出味兒?
老灌孟那也不是尋常人兒,覺得自己被少主看扁,馬上就不樂意了。
只是這‘不樂意’的方式多少有點奇葩。
——少主瞧不起俺老漢是不?
——好!
——俺老漢,還就給少主您,啃下幾塊硬骨頭瞧瞧不可!
就這樣,灌孟便帶著麾下的一校,在睢陽戰場到處游龍,專挑難打的大股敵軍較勁。
要說目的,顯然是為了在少主灌阿面前證明自己,好挺直腰桿,問灌阿一句:少主舉薦俺老漢,不丟臉吧?
俺老漢,沒給少主丟人!
結果,不出意外的,在不知道第多少次,精準點名吳楚叛軍的精銳力量后,老將灌孟,如愿馬革裹尸。
然后,這個故事的高潮部分就出現了。
按照漢律,在同一場戰爭中,父子、兄弟二人及以上共上陣時,當有其中一人陣亡,其余人便可扶靈柩回鄉,就此退出戰場。
比如一家兄弟四人,其中一個戰死了,其余三人就可以帶著兄弟的尸體回家,原地退伍回去辦喪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