更多的人口,就意味著更高的中央財政收入,更龐大的官僚系統,更有效的行政體系,以及更強大的軍隊。
一個一千萬人的政權,和一個五千萬人的政權,所能拿出的軍隊兵力數量、兵源質量、戰斗力,以及所能達成的行政治理力度,都不是一個層面的。
好比戰國末期,列強各自攥著幾百萬的人口,即便動不動就能拉出幾十萬人的大軍,卻不過是把扛得起鋤頭的農民,都派上戰場去抗戈矛。
一旦戰敗,尤其是被全殲,便是動輒死去一代人,數十上百年緩不過勁兒。
到秦一統天下,手握三千來萬的人口,才得以往北四十萬、往南五十萬的派大軍,同時還能保留基礎的地方武裝,來維護內部治安。
到了漢家也一樣。
太祖高皇帝年間,漢室人口一千五百萬,費勁巴拉湊出個二十萬人的軍隊,能把在長安供應后勤糧草的蕭相國愁的直揪頭發。
而今,擁有三千萬人口的漢室,非但養得起近十萬人的常備野戰武裝,還能根據實際需求,隨時動員五十萬人以上的作戰部隊,以及數以倍計的后勤保障部隊。
——而且還能保證質量!
太祖高皇帝湊二十萬人的大軍,那幾乎是抓壯丁式的,是個男的都拉來上戰場!
但劉榮一朝,哪怕漢家要湊五十萬人的大軍,外加上百萬運糧民夫,那也是要精挑細選,層層審核,擇優錄取的。
在太祖高皇帝年間,能憑借性別、年紀,輕松成為高皇帝麾下戰卒的人,放在當今劉榮一朝,做個運糧民夫都得和旁人卷名額!
這,便是人口為封建政權,尤其是華夏封建政權所帶來的質變。
而劉榮的目標,則是在自己有生之年——在未來三十年左右的時間里,讓漢家的人口按照每五年四百萬的速度,穩步提高到六千萬左右。
與此同時,再針對朝鮮半島、東北黑土地,亦或是嶺北長沙、淮南一線進行開發,為漢家留下足以養活一億人,卻不至于加劇土地兼并的殷實家底。
劉榮很清楚,一億人口,是封建王朝的一個質變節點。
當華夏封建王朝,能對一億人口形成有效治理,并穩定運轉時,華夏文明的下一次進化,必然會水到渠成。
具體的進化方向,劉榮說不準。
或許會是蒸汽革命;
也可能是思想改革。
但終歸,是讓華夏文明進步、發展的積極進化。
而這一宏大目標,對劉榮——對當今漢室而言,可謂是極其艱難。
旁的不說,單就是足以供養一億人口的土地、資源,以及治理一億人口的行政體系,都足以讓劉榮在未來數十年間,死千萬億個腦細胞。
但與這逆天難度對應的,是令人心動難耐的優渥回報。
——哪怕劉榮在有生之年,讓漢家在擁有六千萬人口的同時,具備供養這六千萬人的能力,也足以讓華夏文明,在自己之下登上一個新臺階!
為了這個新臺階,劉榮,愿意付出自己的一生……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