——太宗皇帝為了省錢,為了養軍隊,不惜那爵位出來‘賣錢’;
宮中女眷更是面無粉黛,裙不拖地,主打一個勤儉節約。
先帝老爺子稍遜色些,沒摳門到那個份兒上,卻也半點算不上大方。
父子兩代皇帝,幾乎是以傳遞接力棒的方式,把漢家原本空虛、窮的恨不能跑耗子的府庫,給夯的結結實實。
為的,就是有朝一日,和匈奴人干起來了,不至于再伸手朝老百姓要錢。
結果,歷史上的漢武大帝,幾乎沒有任何意外的,辜負了父祖——尤其是父親孝景皇帝的期望。
北逐匈奴,漢武大帝確實做到了,卻沒能盡全功。
晚年連戰連敗,直指輪臺罪己詔頒行天下,幾乎是把衛霍時期的所有對外勝利果實,都毫無保留的吐了回去。
與此同時,無論是衛霍時期的連續勝利,還是衛霍之后的屢戰屢敗,龐大的戰時財政壓力,都是幾乎完全被壓在了天下百姓的頭上。
后世人常譏諷道:生存環境惡劣,動物就會本能的停止繁衍。
但在漢武大帝一朝的漢室,這句極具譏諷意味的笑談,卻成為了現實。
——不是老百姓不生;
而是生了養不起、養不活、養不大。
土地兼并加劇,讓太祖高皇帝賜予天下百姓的每戶一百畝地,在漢武大帝年間,驟減到了平均每戶不到四十畝。
老百姓生了一個又一個孩子,卻也餓死、病死,甚至溺死、遺棄了一個又一個孩子。
歷史上的孝景皇帝晚年,漢家人口從三千六百萬到四千萬,僅僅只花了五年時間。
五年時間,多了四百萬人。
每年八十萬;
但在漢武大帝年間,漢室人口從四千萬到五千萬,卻花了足足三十年。
三十年,一千萬人。
每年,不過三十多萬。
人口基數明明越來越大,人口增長明明應該越來越快;
但漢武大帝的存在,讓漢家的人口增長速度,在短時間內迅速腰斬。
如果這,還不足以證明漢武大帝窮兵黷武,還不足以證明漢武大帝年間,漢室百姓——尤其是底層百姓民不聊生,那這世上,恐怕也就沒有苦難存在了。
我們把一切都拉回原點。
——摸著漢武大帝這塊石頭過河,劉榮到底應該注意些什么?
首當其沖的,自然是民生民計,以及遏制土地兼并。
只有保障了底層民眾的基本生存需求,并有效遏制的土地兼并,所引發的一系列社會問題,漢家的人口,才能以每年至少八十萬——或者說是每五年四百萬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長。
而在封建時代,尤其是古華夏封建帝王時代,人口,就是國力最根本的來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