甚至就連秦這個教訓,對漢家而言也依舊不夠深刻!
在如今漢室,無論是過去的太祖高皇帝、呂太后,乃至太宗皇帝、孝景皇帝看來,秦二世而亡,只有兩個原因。
一,是始皇一統之后,對民生民計看的太輕,甚至完全無視,導致了底層民眾與統治階級的強烈對立情緒;
再加上故六國遺老遺少沒有肅清,使其抓住‘天下苦秦久矣’的契機,與始皇駕崩、二世即立后,迅速發動了對大秦帝國的反清算!
二,則是因為始皇帝,廢除分封制的步子邁太大,沒能安撫住大秦帝國的開國元勛們,導致這些精英階級,沒能和新興的大秦帝國深度綁定。
二者相結合,才最終導致了大秦二世而亡。
但凡少其中一個,秦就亡不了——尤其不可能二世而亡!
至于這些土地皇帝們,對漢家未來的展望,則根據各自在位時期的情況不同,有著極為顯著的個人特色。
——太祖高皇帝劉邦在位時期,漢家十室九空,百廢待興;
繼承人孝惠劉盈羸弱,呂氏外戚又虎視眈眈,太祖高皇帝還真沒太大的底氣,說漢家不會步嬴秦二世而亡的后塵。
生出廢儲另立——廢劉盈與立劉如意的念頭,便是太祖高皇帝在此背景下,所試圖做出的一次冒險嘗試。
但最終,太祖高皇帝卻無奈的發現:與立劉盈,哪怕會導致呂氏外戚坐大,也起碼不會讓漢家二世而亡。
哪怕呂氏想竊奪劉漢社稷,也絕不會是劉盈在位、呂雉在世期間發生的事。
可若是改立劉如意,那別說是‘漢二世’劉盈年間了——便是作為開國皇帝的劉邦在位時期,漢家都要節外生枝,生出許多未知的變數。
至于劉如意即位后,那就更別提了。
所以,在太祖高皇帝看來,自己的繼承人劉盈是個沸物,呂氏又實在有些尾大不掉;
故而,太祖高皇帝唯一有把握的,就僅僅只是:漢家能傳到第三世,也就是劉盈的兒子那一代。
之后的事,就說不準了。
——要么是呂氏竊國成功,要么是天下就此大亂,亦或是劉盈的兒子能搞定這一切,讓漢家順利傳承下去……
一如臨終前,呂太后以往后幾任丞相的人選相問時,高皇帝最后說的那句話一樣;
——再往后,就不是我們這一代人,所能夠預料到的了。
說完太祖高皇帝,自然就是呂太后。
時至今日,結合后世對歷史的認知,以及穿越之后所得到的訊息,劉榮還是愿意相信:呂太后自己,是沒有‘以呂代劉,竊奪漢室’的打算的。
一開始,呂太后想的,大概率只是保住兒子劉盈的皇位,以及自己‘開國皇后’‘大漢第一太后’的超然地位。
后來,兒子擺爛了,呂太后又恨其不爭,只能替兒子看管漢家社稷。
再然后,兒子英年早逝,事態脫離呂太后掌控,呂太后就只能扶立少帝劉恭,繼續替老劉家看管著漢家。
等少帝劉恭也鬧起來,逼得呂太后只能廢帝幽殺,呂太后只怕早已是人麻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