——本來想扶著兒子坐穩皇位,結果兒子擺爛把自己擺死了;
強忍悲痛,想著扶孫子坐穩皇位也行,結果孫子又非要作死……
到后少帝劉弘即立,接連送走丈夫、兒子、孫子這三代皇帝的呂太后,只怕已經顧不上憧憬漢家的未來了。
二世劉盈本就是未冠而立,主少國疑;
三世劉恭,更是即立于總角之年,儼然就是一個兒皇帝!
等劉弘即立,又是一個兒皇帝——連續三代主少國疑,呂太后,已經顧不上憧憬漢家社稷,能傳承幾代了。
尤其臨終之際,呂太后滿腦子想著的,就是把兵權都交付呂氏之手,進可扶保少帝劉弘,退可保家族平安。
豈料呂太后尸骨未寒,呂氏便決定先下手為強,又被里因外和的諸侯大臣鎮壓,更走窄了往后的外戚家族的路。
而后,便是自代入繼大統,扮豬吃虎的太宗孝文皇帝。
即位初期,太宗孝文皇帝滿腦子想的,恐怕都是自己的生存問題。
生存問題解決了,便是熬死陳平,支走周勃,以執掌大權。
大權在握之后,太宗孝文皇帝意氣風發間,想要學老爹劉邦‘與匈奴會獵平城’的壯舉,準備和匈奴人決戰,一勞永逸解決外患!
結果濟北王劉興居舉兵謀反,點了漢家的后園,太宗孝文皇帝才總算是冷靜下來,并為漢家制定下‘攘外必先安內’,要想決戰匈奴,就首先要安定內部諸侯勢力的百年大計。
于是,往后的二十見間,太宗孝文皇帝對匈奴人予取予求,委曲求全;
對愈發不恭的關東宗親諸侯,也是一副眼看他起高樓,眼看他宴賓客,眼看他樓塌了的放人姿態。
與此同時,一邊輕徭薄稅,休養生息,讓百姓得以安居樂業,從而得到天下人的由衷支持,一邊整備力量,準備應對早晚都會出現的關東宗親諸侯叛亂。
直到臨終之際,太宗孝文皇帝給繼任者:孝景帝劉啟留下的最后一句話,都是‘事有輕重緩急,可用周亞夫為將’。
臨終之際,給繼任者留一位能打仗的將軍,而不是一個能治國安邦的大臣;
這就足以說明,在太宗孝文皇帝看來,孝景劉啟這一朝,漢家是肯定要打仗的。
而且是一場并不好打,需要自己專門留個好將軍,才有機會打贏的硬仗。
再加上外患匈奴的優先級,早就被太宗皇帝親自排在了內憂:宗親諸侯之后;
就等于說,這句‘事有輕重緩急,可用周亞夫為將’,可以直接翻譯成:朕駕崩之后,關東就要打仗了;
派周亞夫去,能贏。
至于漢家的未來,太宗皇帝或許也曾瞎想過。
——好歹朕,也是被世人尊稱為‘在世圣人’的明君;
太子啟,這么些年也總算是磨礪了出來,少說也是個守成之主。
只要關東能評定,再在幾十年后,把匈奴人的問題解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