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25章華夏特有的憂患意識
或許有人會說了:糧食官營,老百姓怎么可能沒感覺
穩定的糧價,極大限度的保障了底層百姓的生存,極大幅度的改善了底層百姓的生活,怎么可能會沒感覺
舉個例子,就不難發現這個說法,沒有哪怕半點夸張的成分了。
——你是一個農人。
你祖父是關中人士,得太祖高皇帝賜田百畝,農宅一座,位于渭北地區。
到你這一代,一百畝地還完好無缺,每年都能穩定貢獻三百五十石左右的糧食產出。
去掉十幾石的農稅,外加總價值十石糧食以內的口賦,每年秋收之后,你手里還能剩下三百多石糧食。
而秋收之后,是糧價最低的時候;
手里的三百多石糧食,你留一百多石過冬,湊個整二百石賣出去,換來的錢到來年開春,卻只能買回一百石糧食,甚至更少。
等于說是你辛勤勞動創造的財富,被糧商動動手指頭就搶走了一半。
但這筆賬,你其實是一直都太在意的。
——因為秋收之后,你這二百石糧食,怎么都能以每石三十錢左右的價格,賣到六千錢的。
雖然開春之后,糧價就會大幅漲到五十錢左右,并一路慢漲到秋收之前的六十錢左右;
但至少這個冬天,你有留下來的一百多石糧食過頭,手里還攥著六千錢。
開春了,這六千錢那是幾百錢、幾十錢的往外拿,一點一點消耗,直到秋收前消耗殆盡。
去年秋收后,糧食按什么價賣的、今年春夏秋三季,又是以什么價買糧食來吃的,你其實并不十分關注。
因為從來都是這個價。
秋收后,天地間都是農民收割的糧食,物以稀為貴,自然就賣不出價;
而開春后,一直到秋收前,糧食越吃越少、越來越稀缺,自然也就越來越貴。
尤其重要的是:大家都是這么過來的。
——秋收后,不止你一家是按三十錢的價格賣糧,而是每一家農民都如此;
開春后,也不止你一家,按五六十錢每石的價格買糧回家吃。
大家都這樣,那自然也就不覺得有什么了。
日子還能過下去。
三百多石的收獲,冬天吃一百多石,賣出的二百石,經一賣一買就縮水成一百石,也依舊勉強夠吃到秋收。
雖然說,那一百石沒有縮水的話,這一年就能有一百石糧食的盈余;
但沒辦法。
誰讓你老農,沒本事建造糧倉、存儲糧食呢
老農都是這個命;
耕地種糧,勞作一年夠吃一年,就已經很好了。
哪敢奢求能有盈余
從這個角度上來講,在劉榮推行官營糧米,達成糧食市場國有壟斷的局面之前,底層農民對糧價的波動,其實是習以為常的。
老百姓早就習慣了在秋收后,以三十錢左右的價格把糧食賣出,再等來年,以五十錢左右的價格買回來吃。
只要維持這個范圍——只要秋收后,糧價別跌破三十錢,以及開春后一直到來年秋收,兩家別漲到七十、八十錢,老百姓就都是逆來順受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