隔三差五吃一頓稠的,甚至咬咬牙,隔幾年給老婆孩子扯塊布、做個新衣裳,也是能展望一下的了。
又或者,還是省著吃、吃稀的,油鹽醬醋倒是能正常用了。
甚至于,逢年過節沾一頓葷腥!
如此明顯的生活品質變化,老百姓又怎么可能感受不到呢
糧食官營,所直接帶來的生活水平進步——那再直接不過的,多出來的五六十石糧食,怎么會讓老百姓感受不到呢
答案是:認知。
對于老百姓而言,很多事情,都是沒有太過于復雜的解釋的。
他們理解不了,自然也接受不了太復雜的內應外由。
尤其是對這個時代,文盲率近乎百分百,尚還極度愚昧的底層民眾而言,太過復雜的原因,甚至會顯得有些不真實。
好比種地。
某一年大豐收,你說是因為今年風調雨順,雨水富足,天氣也給力,老農或許會含笑點頭;
但必然會符合一句:上蒼仁慈,年景好。
反之,某一年大欠收,你說是風不調雨不順,又是洪又是旱,不是刮風就是下雨;
那老農就會搖頭嘆息,說上一句:老天爺不給活路啊……
放在糧價上,也是同樣的道理。
這些愚昧的民眾,無法理解市場供需關系,無法理解糧食價格,為什么會在大豐收是下降、大欠收時上漲;
對他們而言,這只是一種現象,是一種客觀現實。
即:大豐收了,糧商們就要壓價了;
大欠收了,糧商們就要哄抬糧價,讓老百姓吃不起米了。
至于糧商們為什么這么做,是什么影響了糧商們制定的糧食收購價、零售價,他們無法理解,也不感興趣。
他們只會在臨到頭是祈禱:但愿今年秋收后,糧商們能出價出高點、來年開春后,市面上的糧食能便宜點。
祈禱應驗了,他們也根本顧不上為‘祈禱應驗’而慶幸,只是堪堪維持住生計;
一旦沒應驗,他們也同樣顧不上為‘祈禱沒應驗’而挫敗,只能趕忙進行補救。
如吃樹皮、吃泥土,亦或是賣田賣地,賣兒賣女。
明白了這些,再來看劉榮搞出來的糧食官營,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、地位,或者說是讓老百姓切實感受到的感覺,也就是一目了然的了。
——早些年,糧食收購價、零售價,在三十錢、五十錢之間浮動,偶有波動,老百姓基本無感;
偶有大災之年,糧價不受控制的暴漲,老百姓也只當是時運不濟、運氣不好,碰上了個倒霉事兒。
而在糧食官營后,糧食收購價、零售價,被風別焊死在了二十六錢、三十錢,且絕不波動!
老百姓依舊無感。
至于每年莫名多出來的五十石糧食,以及明顯寬裕了些的腰包,明顯能多吃一些的油鹽醬醋,他們也只當是老天保佑、太宗皇帝遺德,亦或是所謂的‘文景之治’使然。
或許;
或許有這么一代人。
他們在幼年時期,經歷了太祖高皇帝年間,關中米價八千錢每石,百姓民易子而食的慘劇;
在青少年時期,見證了呂太后在位年間,糧價的長期陰跌,以及不定時動蕩;
成年后,他們親生經歷了整個太宗皇帝、孝景皇帝在位期間,糧價一步步被壓到六十錢以下,且長期穩定不上漲的歷史時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