暮年老朽之際,天子劉榮一手‘官營糧米’,又把糧價徹底焊死在了三十錢每石以內。
或許,在他們的生命即將走到盡頭時,他們才會后知后覺的反應過來;
然后說上一句:誒
不對啊
呂太后、太宗皇帝年間,糧價再穩,也免不得隔個十年八年,就要來一場暴漲;
怎么天子劉榮在位這幾十年,糧價愣是沒動過
嘶
那年,縣衙外的露布上,倒是說過什么官營糧米之類;
合著,就是因為那玩意兒,糧價就徹底穩住了
嗯……
如此看來,天子劉榮之仁,哪怕是相較于太宗孝文皇帝,都不遑多讓啊!
可嘆老朽愚笨,半只腳踏進了棺材,才明白這三十錢一石的糧食,到底是怎么回事……
這,就是古華夏封建時代,絕大多是底層民眾最正式的生活寫照。
——每當有變故發生時,他們往往沒時間、沒精力,也顧不上去總結經驗,去分析‘到底為什么會這樣’‘是什么導致了這件事發生’。
他們能做的,只有應對。
應對的了,就熬過一劫,在渾渾噩噩中,朝著下一個劫數進發;
應對不了,那便倒在這一道劫難前,家破人亡,斷子絕孫。
后世人常有笑談:凡后世人,祖上那都是闊過的;
凡能傳延到后世的家族,就沒誰的祖上是普通人。
因為普通人,大部分傳延不到后世新時代,就早已被時代的滾滾車輪,給無情的碾碎了。
對后世人來說,這是一句笑談。
但對于這個時代的底層民眾而言,這,卻是再現實不過的真實寫照。
——作為一個農人,傳宗接代,已經是你能做到的事當中,唯一有意義的那一個了。
可即便是這一個,也依舊不容易。
你得耗費你的一生,你得拼搏一生,才有可能在你這一代人,達成這個使命。
但你依舊無法保證你的后代,能代代相傳的盡數完成使命。
所以,華夏民族天然就對‘給子孫后代留下遺產’的感念,有著強烈的認可。
因為只有這么一代代人的積累,才有可能維持家族、血脈的延續,而不至于被歷史的滾滾車輪碾碎。
正所謂:求上得中,求中得下。
給子孫后代留下自己的積累,便是獨屬于華夏人‘求上得中’的策略。
——求上,自然是求子孫后代更進一步,在自己所留下的積累的基礎上,再填一份積累,代代傳承下去;
得中,則是自己留下的積累,哪怕無法讓家族更進一步——甚至哪怕無法維持住,也頂多是從‘財主’跌為‘農民’;
而不是從農民,直接跌為斷子絕孫,查無此人。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