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29章再斟酌
防盜章節,6點前上傳正文。
秦風古韻,中式美學演繹的舞臺場景美輪美奐,隨劇情一一呈現。
夜未央,庭燎之光——這一幕是在流瓦碧楹的宮殿里。
黑衣紅帶的宮女,魚貫而行的細碎舞步,從頂天立地的高大宮殿廊柱下迂回穿行,舞步卻像極了她身后,那個坐在王座上的始皇帝為實現天下統一而邁出的腳步。
始皇帝,承秦國歷代雄主的遺志,統一了華夏,同時也承擔了六國與后世最多的非議。
高臺之上,他劍鋒一指,劃定了天下的邊界,讓六國王公貴族無不咬牙切齒。
廊檐之下,他運籌帷幄,手中縫合著支離的山河,用壯志和制度試圖一點點化解百姓心中的不滿。
國家大一統的理想,不只是他眼前佇立的咸陽宮和瓊樓玉宇般的阿房宮,而是每個秦人心中的家“大屋”。
御虎狼之師,橫掃千軍,這是對敵人的無情,厚葬荊軻,敬義士俠肝義膽,這是對敵人的尊重。
以死難將士面容塑兵馬俑,他“一個天下,萬世安寧”的心愿,從生到死。
風蕭蕭兮易水寒。這一幕是荊軻刺秦王的悲壯和義氣。
黑屋高檐上,人影幢幢,飛檐走壁,颯沓如流星。十面埋伏的琵琶之音,箭在弦上時刻待發的急急鑼鼓,將人帶入那個月黑風高,又危機四伏的夜晚。
荊軻來自被秦打敗的六國之一的燕國,明知道此行注定是一場不歸路,還是將匕首藏入懷中,堅定地潛入黑夜。
用一顆赤子之心,以酬國土之禮,報燕民之托。
刺殺秦王未能成功,但慷慨悲歌的氣節,唱出了華夏民族的凜冽豪情。
蒹葭蒼蒼,白露為霜。
這一幕是發生在渭水之濱,霜重月冷時的美好佳話。
舞臺上,是水氣瀲滟,霜染晨霧的清晨。
所謂伊人,是名叫“和”的女子,大匠乙之女,雖未能說話,但她那和秋水一樣深不可測的眼睛里,卻藏有大秦女兒心性的菁華,采樂撫琴,是她與世界對話的方式。
穿行在蘆葦叢里的“和”,腳步踏碎了晨露,目光撫慰了冷霜,卻終未能抵達那彼岸的溫柔。
豈曰無衣,與子同袍。最后一幕,是淬火烈烈,生死暌違的勇武和驚心,剎那間鑄就的永恒悲壯的雕塑群像。
那是一種直達l
每一張在泥土中守望的面孔,都曾是帶有鋒芒的鐵甲洪流,平凡的血肉之軀。
生前,他們曾生動赳赳地在這世間昂揚,有名有姓,身后,只能通過這沉默不語又堅毅的面孔,辨認他們所來何方。
劇中,普通人心中的家國情曲折而動人。
大匠乙,名字取自阿房宮遺址一片殘瓦上的鐫刻。
在大匠乙心中,自己經年一絲不茍,精心修筑的那座宮殿,就是他為大秦建造的所有秦人的家“大屋”,一顆純粹的“匠心”亙古流傳。
官吏喜,是出土在極具考古和歷史價值的云夢睡虎地大量竹簡的記錄人,雖為刀筆小吏,卻日夜記錄著大秦的細微之處,對大秦的包容和“依法治世”精神,有著高度的認同和期待。
重見天日的竹簡,訴說著秦不為人知的文明,這是“喜”的功勞,更是“喜”內心堅守的家國天下。
何謂家國天下,何謂大國的脊梁,就是舞臺上這些2000年前活生生的普通人,都成為奠定大秦屹立于天下的基石。
“豈曰無衣,與子同袍。”
這是《赳赳大秦》里面最動人最響亮的臺詞,書寫著中華民族一段輝煌和悲壯交織的歷史。
用舞蹈語言生動詮釋劇中人物形象,表現人物性格特點,超過百人參與的舞蹈陣容,每一個場景都不斷變化的舞臺,頭頂和地面的立體布景相互映襯,將故事的視覺效果和情感濃度全方位多維度地呈現出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