畢竟境外不比境內,不管地理,人文都要受到不小的制約。想要在境外長期站穩腳跟,手下的部隊就必須具備強大的戰斗力。
海陸空一體化的戰斗模式,也將是這個時期最強狀態,是溫三努力發展軍隊的重要目標。
d國在飛機制造方面也是很有實力的,不過與其它戰爭利器的研發制造相比,要稍微滯后一點點。
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,很大原因是資源問題,還有就是資金分配問題等等。
溫天提出的條件是與他們進行合作,雙方可出一批專業技術人員成立一家新的飛機制造廠。算是雙方共同注資,共同受益。
在這個動蕩時期,這樣的合作方式還是比較新穎的。至少一般的國家、地區或者勢力,輕易不敢想。
畢竟雙方互信的程度未必能達到這種高度,國家之間為了利益隨時反水都是很正常的事情。
如果沒有足夠的信任基地,這樣的合作很容易就夭折了。
溫三當然也考慮過這種情況。
如果合作的雙方稍微敷衍一下,就可能把這個合作進度拉得很長。說不定幾年時間都弄不出什么成果來。
真這樣的話,這種合作就意義不大了。
不過二戰時期的飛機制造,遠沒有后世那么復雜。基本就追求的就是對空,對地,對海作戰。
戰斗方式也相對簡單許多,最主要的就是追求一下制空權。
溫三手下的航空研究所里,已經有了成套的飛機圖紙,但是在生產能力方面,卻存在很大的問題。
溫三的想法就是從他們手上把成熟的生產線弄過來,如果能順帶拐來一些相關的科技人才,那就更好了。
只要雙方達成合作,他們自主生產飛機的進程就會加快許多。
退一步講,就算沒有在d國戰敗之前完成自我生產能力,但他也會與相關技術人才達成良好的合作意向。
這可是專業人才,與相關科技人才肯定也有自己的朋友。到時候自己動點手段,會不會從他們手中搶到大把人才?
至不濟,這些人才不可能在他們戰敗的時候回國吧?這不就等于是直接給他輸送專業團隊嗎?
不管出現哪種情況,看起來對自己都相當的有利。
這些東西,漢斯是絕對想不到的。因為他沒有未卜先知的能力,更不知道二戰世界格局的變化和走向。
他只能看到眼前的一切,知道溫三新研究出來,并裝備到位的多管火箭炮在戰場上巨大的威力。
如果他們也有了同樣的裝備,在歐洲會不會變得更加的無敵?
答案是肯定,以d國軍隊現有的實力,歐洲戰場上真的是無敵存在。
多一樣戰爭利器,并不能改變戰場態勢。
d國戰敗,也絕不是因為他們的武器不行。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