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月聲音很溫和,口氣也很緩慢,路程遙遙,他低低的嗓音訴說著自己又慘烈又輝煌的童年,就像是給魏無雙講一個遙遠的傳說故事。
無喜無悲。
一個十一歲的半大的孩子,他被欺騙后,進入了一個巨大的山洞。
山洞的盡頭是火海巖漿,炙熱可怕,掉進去連個骨頭渣子都不會剩下來。
山洞里是是各種岔路、毒蟲、陰險狡詐的同類。
他需要扛得住那些毒怪物的攻擊,更要提防來自同類的偷襲。
更要解決那些比自己身體大很多的猛獸。
蠱,是將一堆毒蟲放在一起,不給他們喂食,在互相殘殺的過程中,留下最后的那一只勝利者。
人蠱亦如此。
野獸和毒蟲只是試煉的項目,進入這里的大多是已經被篩選過一遍的孩子,他們天生對毒性的抗性更強大,身體素質也不錯,才可以在猛獸毒蟲中活下來。
然后同時,他們要運用所有計謀殺死那些和他們同樣命運的人類伙伴。
最后只剩下一個人的時候,他就是最后的勝利者。
但是羲和培養人蠱好幾年,從未有過一個人能夠全身而退。
便是將其他人殺死后,最后這一個人也會因為虛弱而無法抗衡接下來的毒蟲和猛獸攻擊。
在這里面的,無論人還是物,都極其精明極其殘忍。
他們很會伺機而動。
只有明月。
他殺了里面所有的人,降服了里面所有毒蟲野獸,他成了蠱窖里的王。
按理說,羲和會十分興奮,自己終于培養出這樣一個終極大殺器。
因為能活到最后的這個東西,無論是人還是獸還是蟲子,幾乎都會喪失清明的神智,成為單純殺戮的機器。
只有主人使用特殊藥物制衡,才會聽令于主人。
但“可惜”的是,明月雖然夠強,卻完全沒有喪失神智,他對羲和恨之入骨,對風神教恨之入骨。
他將復仇當做了唯一的欲望,出來就將那些背叛過他的人收拾干凈。
這個過程,長達五年多。
從十一歲,一個半大的孩子。
到十六歲,一個成熟的少年。
兩千個日日夜夜,明月沒有睡過一個完整的覺,沒有喝過一口干凈的水,每天都是高度的精神緊繃,隨時隨時身在死亡的邊緣徘徊。
這些時間,足以改變任何一個人的性格和為人處世的道德標準。
魏無雙聽著明月說這些,有些感慨,也毫無疑問的心中同情當年那個可憐無助的孩子。
但是,命運有的時候就是這樣殘酷。
魏無雙不是什么救世主,她理解明月這樣性格的形成,但并不代表,她贊同他的所作所為。
一個瓜爛了,就真的爛了。
也許你會同情它在最生機勃勃的時候,被一個惡意的偷瓜賊摘下扔在地上,也許你會同情的看它一眼,覺得它那樣的努力生長著,最后卻如此結果,十分遺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