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那之后,青禾團重出的消息在小范圍里流傳開來。
店里開始有了找上門來的客人。
其中幾位是跟霍老有些交情、曾經還與段謙有過來往的老人。
在世的不多了,有人念著青禾團那一口,被霍老一推薦,就好奇地過來看看。
其實他們也記不太清以前到底是什么味道,不過漲價了倒是清楚得很。
孫夫人下個月過壽,一口氣訂了四十盤,預付掉定金,到時會派人駕車來取。
她還跟她的客人做了些推薦,但最終愿意來店里嘗嘗的也只是少數。
在人們眼里,青禾軒依然是那家快要倒閉的店。
“沒人氣”就像一條魔咒一樣,緊緊箍在“青禾軒”三個字身上。
荊軻不急,他還沒開始發力宣傳。
這幾天都在接待被推薦過來的客人,給他們打了折。
還送了優惠券,就是一根荊券。
上面寫著幾個“青禾軒”,與客人一人撇一半。
券的兩頭標了號,下次再來,帶著同號的荊券一合并,就能享受折扣和贈菜。
宣傳的花樣有很多,《青禾變法》的竹簡上寫了半卷。
但這只是靠朋友推薦的小范圍促銷,他們又不能天天來。
只有基數大了,才能保證每天都有相對穩定的客流。
不巧的是開業那天下大雨,雨過天晴后,青禾軒的熱鬧景象沒幾個人瞧見。
而嘗鮮需要勇氣,從眾心理很重要。
荊軻啟動了備用方案,到城南里巷來找托。
沿著主路往南走上半個多時辰就進入了城南的范圍。
這里明顯是個有別于城東城西的老城區,房屋年久失修,里巷擁擠凌亂。
垣墻里圍合著生活區,一家一小院兒,雞鳴狗吠,人氣興旺。
比起頓丘鄉那種開闊的鄉下,這里明顯給人一種“城里”的感覺。
這里是平民士子的聚居地,門戶挨得很近,人聲喧鬧,市井氣息濃厚。
切菜聲、吆喝雞、豬哼哼、孩子哭、大人罵、狗亂叫。
垂髫小子不穿衣服,光溜溜地到處奔,小妞就跟著他一起奔。
婦人們聚在巷口縫縫補補編東西,老人們坐在一起看小孩。
男人們在城外有地的就去種地,在城里有差的就去當差。
而左右無事的那些,就是荊軻的目標。
但他的要求很高,既要游手好閑,又要性格溫和的,千萬不能一身戾氣。
不然這么多托聚在一起,難保不生亂子,更不能帶劍。
其實進入這片區域,很明顯的一種感覺就是,佩劍的人多了起來。
從秦國流傳來的民俗,佩劍帶刀就跟加冠一樣普遍。
這年頭禮崩樂壞,以前只有貴族能佩的劍,現在好武的人若是能買得起,大多會去買來掛上。
而且每個人都能舞兩下,舞得跟真的似的。
防身倒還勉強,但總歸是值得顯擺的配件,往腰上一別,就當裝飾了。
就連孟皓和白馬閣的吳均那樣看起來文質彬彬的商人,也是佩了短劍的。
荊軻在這里逛了很久,一路觀察著。
仔細看來,這里也沒有人們說得那么亂,只是人們的生活離得近了,難免會有些糾紛。
幾家共用一口井,誰家丟了水桶,誰家小孩偷了東西,誰家狗叼了肉。
因為各種瑣碎的小事吵吵鬧鬧,能從巷子里一路吵到大街上。
一個婦人揪著衣衫不整的一男一女拉拉扯扯拽到路上,就“你倆什么關系”發出高亢的質問,引起了強烈圍觀,還讓大家來評評理。
嗯,這倒不是小事。
定睛一看,那不是子錢家齊大錘么。
討債時惡聲惡氣的,現在低著頭被妻子拖拽,都快被扯成條兒了。
荊軻也就來圍觀了一下,覺得他運氣真差,遇上的兩個女人都丑。
這事應該很影響他的討債事業,以后會被人輕視的。
沒一會兒,他妻子就坐在地上撒潑開哭,齊大錘就彎腰勸她回家。
結果另個女的不高興了,三人又纏打在一塊兒。
荊軻差點忘了正事,搖搖頭走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