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十多天來的濮陽城里,流傳著兩則消息。
一則,東市突然冒出一家人氣爆棚的食肆,叫青禾軒。
每天日中前,店里就坐滿客人,人聲鼎沸,相當熱鬧。
沒多久就排隊排到了大街上,有不少是帶著孩子來的。
除了門口那張畫著韓非的奇怪畫作,肯定還有什么不一樣的好東西。
二則,就是這個不一樣的好東西,青禾團。
這三個字,引得很多老濮陽人紛紛回憶起來。
二十年前好像的確是有一種青綠色的團子風靡一時,后來不知怎么的消失了。
如今卻又突然重出,城里都在傳,是青禾軒的店東歷經磨難、突破重重艱險才找回了失傳的秘方,終于還原了這道略帶神秘色彩的菜式。
這種半真半假的說法,都是荊軻花錢請托兒們傳的。
再加上霍老這種權威人士的認可,還有**和張肖的一番推薦,青禾團的故事很快就傳得滿城皆知。
獲得秘方的途徑其實沒什么難度,它的做法被段然清清楚楚記在腦子里,荊軻只是借著私生子的把柄把方子給套了出來。
但別人不知道,更不能跟別人這么說。
要利用青禾團消失了二十年的事情,來制造一個故事、一個賣點。
去找那些對青禾團有印象的人,他們就是青禾團曾經風靡過的證明。
味覺其實是一種可以深藏在腦中的持久記憶,能勾起人們對昔年的回憶。
一起吃飯的人、一起吃過的東西、一起經歷的事情,多少年過去了,當初跟你一起吃的人,現在還在跟你一起吃么?
物是人非會帶來一種強烈的對比,讓人感慨,讓人唏噓,這些就是情感的帶動,是藉由食物引起的共鳴。
荊軻相信,吃貨國的人對吃的感情,千百年都不曾變過,也不會變。
在這個基礎之上,稍稍夸大一下重新做出青禾團的艱難,強調店東孜孜不倦的追求,再用“絕密配方”這種字眼來吸人眼球,串成一個簡單精煉的故事,讓人們口口相傳,是很有效的宣傳手段。
就沖著這個故事和店門前大排長龍的場景,大家便都覺得這里值得一來。
有些人特地從城的另一頭跑來排隊,排了半個時辰終于吃上那道傳說中的青禾團。
覺得果然新奇,其他的菜式也與尋常做法有所不同。
尤其是一道叫作烤乳豬的菜,乍看之下會覺得只是做了一半的八珍炮豚,有點不完整的感覺。
但皮焦肉嫩,油脂入口即化,醬料也獨特,連很多行走各國經商的商人都沒嘗過這種味道。
客人們拿到了可以折價的荊券,第二天就又跑來吃。
已經有商人把這里當成應酬小聚的的地方,提前來訂次日的烤乳豬,一群不同國家的人圍坐幾桌,還把青禾團叫作衛菜,衛國名菜。
真客人越來越多,荊軻就逐步減少了托兒們的數量。
并按當初約定好的,每人走時都額外拿到了一百錢。
到了第十五天,最后一個托兒走了,店里也還保持著之前火熱模樣的七八成。
青禾軒都忙瘋了。
荊軻完全沒工夫出去招掌柜和伙計,每天一早就要來店里幫忙準備食材。
丁秋一開始還自己用竹筐背肉,后來由他家肉鋪的伙計推著獨輪車送來裝滿肉的桶。
小乳豬也是在鋪子里殺好了運來,腌制過后上架就可以烤。
段靈兒帶著阿云來幫忙,她掌柜、收錢,阿云端菜。
一筆筆的小賬在靈兒腦子里算得很清楚,哪桌點了什么,總共多少錢,她都能一口報出,分毫不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