無刃劍,歐冶子的封山之作。
不存在于越王八劍之列,那根本就不是為了君王所鑄。
世人好劍,劍的地位是崇高的,是身份的象征。
而君王的劍,象征他擁有的國家權力,更是摧城滅國的能力,劍尖指處,化作焦土。
春秋末年,天下戰事頻發,吳越楚更是紛爭不斷。
當年,吳國大敗越國,攻入越王宮,獲得寶劍湛盧。
然而這把劍卻突然消失不見了,不久便出現在楚王枕邊。
楚王找了個相劍者入宮解謎,得出幾句話:
君有道,劍在側,國興旺。
君無道,劍飛棄,國破敗。
吳王無道,吳人悲怨,這君子湛盧怎能落于他手?
此劍所在之國,其國祚必然綿長昌盛。
楚王大悅,覺得這是天降瑞兆。
吳王就很不開心了:搞不好是你派人來偷了去的,編出這一套來給自己加戲。
遂興兵伐楚,伍子胥和孫武為將,一路打到了楚國都城郢都,楚王被迫逃離。
吳軍在郢都內燒殺搶掠,搗毀楚國王族宗廟,燒糧倉,砸國寶,胡作非為。
伍子胥為了報父仇,掘開楚平王的墓,鞭尸三百。
吳王不聽孫武勸諫,更是闖入宮殿,下令“以班處宮”,就是以班為單位,對楚王后宮進行報復奸x,“盡妻其后宮”。
這種行為,就是臭名昭著的破城大犒。
在攻破敵城、尤其是都城之后,占領軍會任由士兵放縱,釋放殘暴惡劣的人性,甚至還下令鼓勵他們去做。
當時不光楚國民怨沸騰,這么野蠻的行徑在禮法尚全的春秋簡直不能被容忍。
就算是放到禮崩樂壞、戰事連連的戰國,也是幾乎沒有過的惡劣暴行。
吳國被諸國口誅筆伐,卻沒有一國主動出兵相助楚國。
最后還是楚國的申包胥到秦國磨破嘴皮,哭了七天七夜,又給秦哀公磕了九個響頭,秦國終于出兵相助。
越國趁機也從背后攻擊吳國,吳王左支右絀,這才被迫撤兵回國,暫時息止了那場戰爭。
它距離荊軻的年代,也已經過去了將近三百年,準確性已不得考證。
戰事的初衷,肯定不是為了一把劍那么單純。
這里面有有吳王膨脹的野心,有伍子胥累積多年的復仇之心。
還有零零總總很多方面的因素,給了楚國一記慘痛的教訓,國力大減,數年不振。
其實湛盧劍的事也未必真實,但既然流傳下了這么一個說法,就不是空穴來風。
而歐冶子正是在吳師入郢之后的一年,跳爐自盡。
湛盧是八大名劍之首,是歐冶子最得意的作品,也是最引以為傲的孩子。
湛:澄清,明亮,深重。
盧:純黑,瞳仁,獵犬。
湛盧:有著明亮眼睛的黑色獵犬,意指戰無不勝的勝利,卻又帶著深沉內斂的溫和可親。
據說煉成之時,精寒的劍光沖天射日,與日月爭耀,漫天星斗都要避開它的光芒,鬼神見之紛紛退縮,無不悲泣哭嚎。
“……一把無堅不摧卻又不帶絲毫殺氣的兵刃,都說仁者無敵,湛盧,是一把仁道之劍啊,竟被闔閭拿在手里屠城淫掠!可惡至極!”
徐夫人說著搖了搖頭,兀自傷感,憤憤地啃了一口槐花餅,又接著說了下去。
歐冶子是他祖師爺,其事跡被弟子們代代相傳了下來,使得后人能夠從只言片語中窺見一些鑄劍師祖當時的心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