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二年前。
秦莊襄王三年,魏安釐王三十年。
韓、趙、魏、楚,燕,五國圍秦,由信陵君魏無忌任總將,在河外攻退秦軍,史稱河外之戰。
聯軍人數眾多,在魏無忌的統領下對秦軍形成不小的威脅。
致使秦主將蒙驁腹背受敵,被迫退回函谷關內,緊閉關門,堅守不出。
這次合縱攻秦大獲全勝,魏國收復了關東失地,也使得信陵君名震天下,被魏王拜為上相,地位一時無兩。
他的門客身價也跟著水漲船高,慶云是他身邊最親近的一位,也是最得力的手下,還披甲參與了那場圍攻,獲賞百金。
魏無忌交際廣泛,結實過幾位當時的鑄劍大師,對慶氏守護無刃劍一事略有知曉。
他重用慶云的確是為了無刃劍,這一點慶云也很清楚,但畢竟兩人都是君子,兄弟情誼還算深厚,魏無忌從來不提,更不會明搶暗奪。
只要把慶封的人留下,那無刃劍便也自然會留在魏國境內,當那把劍是保佑國家的護身符就好。
然而就在五國聯軍勢頭正盛的時候,秦國又開始作妖。
當時的秦王(嬴政的父親莊襄王)忌憚名震天下的魏無忌,只要有他在,振臂一呼,秦國東出就會非常艱難。
他們就用了老套路,花錢收買,好多錢。
總有思想不堅定的人會為了自己的利益背叛母國,更何況戰國時期各國之間同脈同源,文化差異并不明顯。
很快就找到了魏王身邊親近的大臣,派他去挑唆魏王和魏無忌的關系。
利用他的功高震主,來讓魏王猜忌,還派人到魏國境內假裝祝賀魏無忌登基。
一母同胞的親兄弟也經不住這么挑撥,他倆還是同父異母。
安釐王很快就派人撤回了魏無忌的兵權,由他統領的五國聯盟也隨之解散。
從此,魏無忌心灰意冷,自暴自棄不上朝,終日沉迷酒色,于四年后離世。
而他當初領兵在外,是君臣之間關系最受考驗的時刻。
自身后方空虛,很容易被人鉆了空子,也隱隱感覺到秦國會用老計謀繞到魏國去做手腳。
他便派最信得過的慶云速速返回大梁,召集門客見機行事。
若是發現有行蹤可疑之人帶著箱子出入魏臣府邸,就直接綁了扭送魏王。
回到大梁幾番探察,果然發現了鬼祟身影。
卻因一個門客不慎暴露,打草驚蛇,拖累其他門客被抓,遭到佞臣陷害入獄,強加罪名當日斬首。
佞臣便又拿此事大做文章,給魏無忌抹了個黑,讓魏王徹底下定決心要收回他的兵權。
慶云在后方指使門客做事,雖逃過一劫,但他手下犯錯,自己難辭其咎。
便準備在魏無忌回京之后,澄明實情,自裁謝罪。
但家中還有一個相依為命的兒子,不忍他因自己而淪落成孤兒,就想給他先找個去處。
放眼整個魏國,竟沒有一人能令他信得過。
與他有一定交往的、條件不錯的、能夠達到托孤程度的好友,多少都知道些慶氏守劍的傳言。
不是不信他們不能照顧好兒子,而是怕他們對無刃劍心有雜念。
收養了自己的兒子,近水樓臺,把無刃劍送給君主立功,這是慶氏最不愿意見到的。
而私交甚密的江湖兄弟多是劍客游俠,重義守信,在無刃劍的問題上倒是可以放心。
但他們散漫隨性,經濟條件也不好,兒子八成要挨餓,缺乏管教的話可能還會變成一個小混混。
連衣食都不能滿足,孩子就得不到良好的教育,書都看不上,更別提修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