另一種,就是以學問投機而單純為自己謀求仕途的。
而秦國勢頭最盛,來咸陽的無一例外,都是為了做官。
咸陽士子正是當年秦王下逐客令的對象,李斯最初也是他們中的一員,想在秦國謀求升遷機會。
但不是人人都有李斯那樣耀眼的才華,而被呂不韋相中、一路高升。
得不到重用的人,滿腹怨氣又不甘心回國,就這么在咸陽耗著。
這邊蹭蹭宴會,那邊蹭蹭辯論會,在圈子里混個臉熟。
總盼著有一天,自己能和當年的商鞅、張儀、蘇秦、范睢還有現在的李斯一樣被人賞識,然后從小人物翻身逆襲。
然而機遇之所以是機遇,就是因為它的稀缺性。
翻身逆襲、名留青史的永遠只是絕少部分,絕大部分人都會被歷史車輪碾成粉末,灰也不剩。
這些士子不在自身找解法,而把不受重用的原因歸咎于:蹭得不夠多,認識的人也不夠多。
就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放在結交名人上面,爭相攀附當世的紅人。
俗稱:蹭熱度。
結果實在的成績沒有,空練就了一張能把死人說活的嘴。
練得好了倒也算一門本事,就像當年的張儀。
伶牙俐齒的士子,嘴皮一碰,筆墨一寫,就能把白的變成黑的,把正的說成反的,讓人忌憚,讓人厭煩。
韓非不光在秦國,在整個七國中都是倍受追捧的人物。
齊國臨淄的稷下學宮雖然輝煌不比從前,但依舊能人輩出,各個巧舌如簧、筆勝刀劍。
要是這場小風波傳到那邊去,一定會引起鋪天蓋地的口誅筆伐。
無關法家或是哪個學派,只要跟秦國有關的,就要噴。
秦國被噴了幾十年上百年,被噴得體無完膚,本也不必在乎這些,兵力才是硬道理。
但此時的秦國,攻趙受阻,今年剛經歷過一場十萬兵被全殲的大敗,氣焰被削弱,還沒有到那種可以完全無視別國評論的地步。
因為這些話語可以為幾國制造出一個共同的討厭目標、一個同仇敵愾的對象。
稍不留神,他們一拍即合站到一邊,一齊將戈矛對準秦國。
還是那句老話,秦國最討厭合縱。
那不就是以多欺少嗎?哼。
秦國曾經吃過幾次合縱的虧,十幾年前信陵君就讓秦國無法東出函谷關,而只能派細作入魏挑撥離間方才化解。
花錢就是簡單粗暴的解決方法。
但那些官員簡直是個無底洞,一次比一次貪婪。
要完金子要珍珠,還要這樣那樣的玉器、犀牛角、象牙、虎皮豹皮……
很費錢啊。
秦國的錢又不是天上掉下來的。
所以嬴政在聽說這些士子又開始聚眾喧嘩、嗶哩吧啦后,左右衡量,決定不去招惹他們。
隨即往韓非的院子派去一個傳令吏,帶去一條足以平定士子情緒、也足夠吸引人才的、一舉兩得的詔令。
“從今日起,韓子院允許各國士子入內交流學習……”
傳令吏一條一條念著,關于這座院子以后的各項制度、規矩,進去的人可以干什么、不能干什么,以及開門關門的時間等等。
在場眾人寂靜無聲地聽著,琢磨著這秦王大概是要效仿稷下學宮,弄了一個……
傳令吏念到最后一句:“……是為法學院。”
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