嬴政才不要吃這種奇怪的東西,這時也不知是巧還是不巧,南邊刮來一陣微風,把團子清甜的米香味帶了過來……
有點香啊。
心里說著“不要”,手卻不由自主地伸向青禾團。
剛要碰到,趙高很擾心地欠身提醒他,只說了兩個字:“王上。”
嬴政便意會,自己吃的東西都要經過檢驗,就連親兒子也要提防,他收回手讓趙高去驗。
荊軻心里冷呵兩聲,把盤子往他那兒送了送,心想這時的趙高還真是年輕,細皮嫩肉的,左臉的鼻翼邊還有一顆痣,真是怎么看怎么厭,無奈嬴政欣賞他。
只見趙高托臂擼袖,伸手在兩個團子中來回選擇了一下,最終選定方才嬴政打算拿的那個,咬了一口以身試毒。
這個時候的趙高兢兢業業地侍奉秦王,還精通律法,寫得一手好字,體貼周到,迎合得恰到好處,在嬴政看來是個無可挑剔的近身小秘書。
明君不是不喜歡奉承,他們不喜歡的是拙劣的奉承。
恰如其分的的奉承,根據君主的喜好和可接受的市歡程度來發力,說得人心里很舒服,卻又不覺得刻意,而達到一種甜而不膩的效果。
就像青禾團的口味,沒人會拒絕。
團子剛入他口,眉毛挑動一下,細細品著,表情微妙。
“味道如何?”嬴政問。
趙高吞咽一口,不露聲色地把齒縫舔干凈,躬身回道:“口感尚可,請王上稍待片刻。”
接著,四人陷入一片沉默,都在等著看趙高會不會“毒發身亡”。
即使是在這種可能會死的情況下(怎么可能死嘛),他也依然保持如意稱心的微笑,讓人覺得他對所有人都禮貌友好、恭順無害。
趙高的這種本事,明顯是下了工夫練就的,是個高手,也許是看過《鬼谷子》之類的書,里面有操控君王心理的內容,講究“術”。
如果被韓非發現了,定是要把那篇《奸劫弒臣》里所寫的“擅主之臣”的四個大字摁在趙高臉上,恨不得給他黥面,左臉黥個“奸”,右臉黥個“臣”。
而荊軻對趙高的看法肯定是先入為主,覺得他由內而外地散發著一股佞氣,對嬴政說出的每一句話、每一個動作都是在獻諂。
但他也知道,年輕的趙高不成氣候,頂多就是嬴政比較信任的近臣。
一個小小的卒史,當然要想辦法討好君主、抱緊主人的大腿了,年輕時的趙高只是個勤奮的小蝸牛,想在秦王身邊獲得一席地位而已。
而趙高總覺得這個荊軻看自己的眼神有點奇怪,嘴邊掛笑,眼里帶刀,不由的心生退縮,也不知自己是哪里惹到他了。
現在荊軻滿腦子都是“殺死趙高的一百種方法”,在他試毒青禾團的這段時間里,就又想到了三個,其中包括一種毒法。
殺人不難,難的是逃脫罪責。
秦法嚴苛,刑偵發達,罪案現場的勘驗和訊獄制度在當時非常完善先進,更別說他還是嬴政的身邊人。
嬴政要是為寵臣動了真格,下令嚴格調查,荊軻這個經常在他面前晃蕩的,難保不露馬腳。
所以趙高要么死于意外的“巧合”,要么死于嬴政的意愿。
荊軻不會傻到直接告訴嬴政說什么“趙高是個毀掉秦帝國的人”這樣的話,那只會給自己招恨。
趙高現在就是只人畜無害的溫順小羊,說他一個小卒史能覆滅大秦,沒人會信,嬴政恐怕也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對荊軻和無刃劍的看法。
所以按耐不動,靜待時機,再神不知鬼不覺、假人之手解決掉趙高是最好的辦法。
試毒時間到,趙高沒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