而眼下毋庸置疑,他倆自知是劍閣起火的隱藏“共犯”,誰也不能說,誰也不好說,還必須為火災負責。
再多的繁雜事務,就只能默默忍受,“含淚”喝下一碗又一碗自掘的苦水。
不過除卻這些意外的當務之急,蒙毅提議,就是按例將趙高送去王獄看押,等待秦王回來定奪。
這是最正當不過的流程,但并不適用于所有人。
當著趙高和一眾大臣的面,荊軻說道:“趙卒史畢竟是王上身邊的人,送去王獄怕是不妥,只要留在宮中便可。”
蒙毅使來個“疑惑”眼,荊軻輕點一下頭,要他按這個法子做。
別的大臣大多贊同,只有李斯緘默不言,他作為廷尉,其實認可蒙毅的做法,但他敏銳地發現了荊蒙二人之間那微妙的眼神交流。
朝中皆知這兩人穿著一條褲子,眼下卻公然出現了分歧,一定有什么原因,李斯決定靜觀其變。
蒙毅素來信任荊軻,明白他才不會替趙高那個投敵叛臣說話,應該還有別的考量,過后再問便是。
而趙高對此并未多想,秦王的虎威他打算一借到底了,自己是王上身邊的近臣,哪怕是犯了過失,只要王上沒開口,任誰也不愿得罪,這荊軻也不過如此,必須給他這個面子。
之后,趙高就被送去宮中宦官的公廨(官員辦公地和宿舍),蒙毅派了五個兵對他進行名義上的看守。
他依然能在王宮內除了后宮的外務區四處走動,正常辦差,和其他卒史一起整理文書、歸類各郡奏上來的簡牘以備秦王回宮后批閱,其他生活照常,連軟禁也算不上。
就這樣又過了兩天,荊軻把劍閣的善后的任務全都交代下去,便與蒙毅登門廷尉府,拜訪李斯。
李斯年近六旬,雖然形容疲憊、盡顯老態,但眼中依然充滿不滅的熱情,明睿精亮,比之剛剛入仕的二十歲年輕人也不遜色。
他還沒有做到丞相,他還不能退,體內好像尚有積蓄未發的大量能力等待開采,似乎還能再干五十年。
而他的發量也從一個方面說明了他超高的用腦強度,實在是用力過猛。
荊軻知道盯著他稀疏的頭頂和搖搖欲墜的發冠看很不禮貌,但眼睛就是止不住地往上瞟,瞟得李斯受不了。
“等你到了老夫這把年紀,便知什么叫公務磨人、責任薅發,愿你能茂盛而終。”
他講話總帶酸,對韓非酸,對頭發茂盛的年輕人就更酸。
荊軻抱歉地頷首:“借廷尉吉言,旁的不多說了,我們此來實有一事相求,還望廷尉相助。”
“真是難得,堂堂劍卿也會有求人的時候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