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最主要的是,老秦人不是一投軍就要上陣去拼殺。
男子到了十七歲傅籍后開始服兵役,先是每年抽出一個月到縣里做一個月的縣卒。
而這期間與其說是做縣卒,不如說是去進行最基本的軍事訓練。
在做完縣卒后,才會被輪番被征調去郡里做正卒或是戍邊的更卒。
服役時間在三個月到兩年之間。
而到了正卒這一步,也不是立刻就去打仗。
要根據各自的特長進行兵種劃分。
對自己所在兵種需要掌握的技能進再次訓練才會真正投入戰場,或者是去戍邊充當更卒。
如果沒什么戰事,本郡前不久又抽調了不少正卒或是戍邊或是去咸陽充當衛士。
基本三個月左右就可以結束這次的兵役。
但要是趕上有戰事,那就至少需要服兵役一年。
要是遇到戰事吃緊或是特殊原因,也會適當延長。
延長期間并不是白盡義務,或是給賞賜或是按天給錢。
這個錢的出處,要么是沒有特殊原因而遲來接替的更卒出。
要么是接替的更卒遇到不可抗力因素并沒有過錯,而由國家來出。
而在做過戍邊的更卒后,有過防守敵人的戰場經驗。
才能輪到去做負責機動任務的直屬中樞的邊地屯卒。
由于屯卒面對的戰況最為惡劣,需要的必須都是精銳。
是從全國各地進行征調,并不是可著哪一地哪一郡薅羊毛。
此外這三個系統按正常是沒有任何統屬關系。
新秦地是因為新拓之地才會出現屯兵與更卒駐扎在一塊的情況。
這種服兵役的制度,以及這樣層層的遞升作戰難度,在黃品看來算的上十分科學。
單從這一塊上來看,所謂的秦法嚴苛以及政哥的暴政沒看出來半分。
既然投軍就該按軍令行事,想去戍邊就去,想不去就不去,那就亂套了。
而且如果遇到什么大雨毀路而無法如期趕到邊地,根本不會受到任何懲罰。
當然這只是從大的層面來看,政哥也不是什么都制定的那么合理。
首先是從十七歲開始到六十歲左右,不一定要輪上幾輪兵役。
其次對更卒的人員構成上也有些歧視。
除了各郡縣輪番的更卒以外,大多都是
謫發的犯罪官吏、贅婚或是商人。
而且更卒處于郡縣兵與邊軍屯兵的正中間。
有些時候負擔要更重一些,不但要擔負警戒邊關、候望邊情、舉烽報警等守邊任務。
在負責構筑城防的人手不夠時,還要跟著動手做些筑城鋪路等活計。
不過累是累了些,但是面對的戰斗也并不是太危險,畢竟負責野戰的都是邊地屯卒。
而讓黃品感到慶幸的是,王昂率領的五百人馬就屬于大秦最為精銳的邊地屯卒,
而只有屯卒,才有機會殺敵方甲士獲取爵位。
如果沒有王昂領著五百人馬駐扎在這里,只靠那五百更卒守營,恐怕他根本活不下來。
即便是僥幸活下來,也因為沒法解釋清楚來歷,撈不到那么多賞賜與爵位。
甚至是會有人貪圖他所立下的功勞而對他進行物理輸出,來個大秦邊地半日游。
而與王昂結下生死之交,又間接抱了抱王離的大粗腿。
不但能夠獲取爵位,還十分受照顧,簡直不要太香。最近轉碼嚴重,讓我們更有動力,更新更快,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。謝謝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