宣朝的規矩,女子的嫁妝歸女子自己支配,夫家不能插手,藍晏姝將嫁妝全留給女兒別人也沒資格管。
這話一說出去,過繼一事就沒多少動靜了,誰不知道李茂是個正直到有些迂的人,清廉極了,當官這么多年什么都沒剩下。名下只有從前那二三十畝田地,為了這么點兒東西,舍個兒子不值當的。
過繼一事沒人提了,她女兒李文嵐的婚事倒成了香餑餑,雖然眾人都嫌棄李文嵐父死兄喪命不好,可也有許多人打著吃絕戶的主意,那是多大一份兒嫁妝啊!
就有不少人來藍晏姝面前做媒,藍晏姝只是不答應,心中打定了主意,待兒子去世滿三年后,就帶著女兒回京,請母妃和兄長幫忙,給女兒找個忠厚人家,以后母女二人就留在京城了。
只是造化弄人,今年正月,還差一個多月她兒子去世就滿三年了,從京中傳來消息,兄嫂去世了,她著急忙慌地趕到京城,沒兩天,母妃又去世了,藍晏姝瞬間就沒了可依靠的長輩。
藍晏姝與三房的姐妹向來不睦,辦喪事時,這幾人沒少擠兌她命硬克親人,她自己也犯嘀咕,又與藍敏儀這個侄女壓根兒沒見過幾面,自然談不上什么感情,所以喪事一完,她就匆匆返回南邊了。
不過為了女兒的未來,她還是要搬回京城的,她本打算等一年后,出了母孝再預備回京,沒想到就接到了侄女的信,請她回京幫忙管理家務。
藍敏儀的信寫得很實在,一點兒虛的都沒有。她們是親姑侄,雖然見面不多,但有血脈親情在,關系總是近的,此事對雙方來講都有好處。
對藍敏儀來講,自己年幼,輩份也小,雖然是家主,但一個孝字壓在頭上,有些事做起來就畏首畏尾,而藍晏姝做為藍家的大姑奶奶,三房的那些人天然就矮她一頭,有她坐鎮,藍敏儀的日子會順暢許多。
而回京對藍晏姝來講,同樣有利。藍敏儀不是養在深閨中的女子,她隨榮韶凌游歷過幾個省,去邊關時也路過了幾省,最大的體會就是哪里也比不得京城中繁花似錦。
藍晏姝目前所在的清城縣雖然不是窮山惡水之地,可也并不富庶,如今沒了牽絆,不如就此回京,為女兒尋個好婚事,藍家雖然沒了郡王的爵位,但有藍敏儀這個郡主在,幫表姐撐個腰還是夠的。
藍敏儀信中所說說到了藍晏姝心坎兒里,藍晏姝雖然打定了主意回京,但做為喪夫的出嫁女,自己悄無聲息地搬到自己的嫁妝宅子里,和被身為家主的娘家侄女接回去那是兩回事兒。
前者她就是個有些錢的老太太,雖然有個縣主的名頭,但在京城還真不算什么,這縣主是父兄慘死給她換回來的,她自己沒什么功績,幾十年過去了,物是人非,如今不過是叫著好聽罷了。
但后者就不同了,侄女將她接回去,代表著娘家沒有放棄她這個外嫁女,她們母女身上就掛上了藍家的標簽。
她可聽母妃說過,這侄女少年老成,聰明伶俐,極得襄王疼寵,而封這個宣和郡主,這其中也有藍敏儀自己的功勞在,雖然藍敏儀還小,但做她們母女的后盾卻是妥妥的。
等到靜嬤嬤和藍谷帶著大隊人馬趕到,藍晏姝就更安心了,這個侄女對她很是重視。
藍谷帶去的可有藍敏儀的一百親兵,一個個戎裝齊整、氣宇軒昂,整齊劃一的往那兒一站,這小縣城里還真沒見過這么整齊的兵士。
李氏族人被京城來人壓制的不敢多言,藍谷身上可有個五品官職呢,在京城是小官,在這縣城里,知縣才七品。
藍晏姝十分順利的處置了清城縣的一切,帶著幾十輛大車的東西和五六十個奴仆返京了。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