陛下一手提拔起來的戶部王侍郎被貶官了,因為教子無方,被認定為不孝、忘本,貶去了偏遠貧困的縣城做知縣。
這怎么看都是陛下刻意打壓,眾官員不知這君臣之間生了何種嫌隙,無人敢開口求情,知道其中原因的更加不敢開口,生怕引火燒身。
散朝后,榮韶凌留下了趙海齊等幾個心腹在養心殿議事。
土地兼并幾乎是每個王朝中后期都繞不開的話題。宣朝立朝之初采取均田制,按人口分配土地,安撫了歷經戰亂的百姓。
但隨著時間的推移,一些農民由于自然災害、疾病、戰爭等原因,無法維持自己的生活,不得不將土地賣掉,而貴族、官員和富商憑借著特權和財富,大肆兼并土地。
如今的宣朝雖然仍維持在相對穩定平衡的狀態,但土地兼并現象已然十分嚴重,許多百姓成為腳下無立錐之地的佃農甚至流民,成為不安定因素。
宣朝征稅名目繁多,但主要是田賦和人丁稅兩種,田地大量集中在少數擁有免稅特權的人手中,嚴重影響國庫收入。
榮韶凌不是不顧百姓疾苦的皇帝,他并沒有按歷朝慣例增加賦稅,而是靠著增加商稅和抓牢鹽稅維持國庫收入,但這不過是治標不治本,總有維持不下去的那一天。
所以榮韶凌心中早就有了改革變法的想法,并且一直在為此努力。
“陛下,今日處置王侍郎是否有些操之過急?只怕會打草驚蛇。”已經六十多歲的趙海齊仍然目光如炬、精神矍鑠。
同為寒門出身,王侍郎本是趙海齊的門生,也是趙海齊將他舉薦給榮韶凌的,可惜這門生相比于老師差遠了。
趙海齊宦海沉浮多年,先帝在時更是因迎合先帝而被罵為奸臣、佞臣,可不論他外在的行事手段如何,他心中堅持始終如一,始終記得他為國為民的抱負。
而王侍郎一朝登上高位,就忘了當年寒窗苦讀時胸中激蕩的豪情,為國為民哪及為己為家。
“他既已根據蛛絲馬跡猜出了朕的打算,還直接轉投了宸王,這蛇就已經驚了,趁早處置了才是。”榮韶凌心情不算好也不算壞。
被手下臣子背叛,但好在女兒挺貼心,前兩天只憤怒中隨口一說,今天女兒就給送來了把柄。
否則以王侍郎平素勤懇、慬慎的作風,還真不好找罪名,他就是皇帝也不能太過隨心所欲地給人治罪。
“陛下,臣以為新政一事應當立即提上議程,以免宸王等人拉攏更多官員阻撓變法。”吏部左侍郎齊延正比榮韶凌略小幾歲,正是年富力強、壯志凌云的時節。
“不可。如今燕云戰火又起,東南海疆海盜頻生,外憂未平,不可再起內亂。”這是穩重的趙瑾平。
趙瑾平與榮韶凌是表兄弟,出身世家,一旦變法,趙家的利益必受影響,但一直追隨榮韶凌左右的趙瑾平沒有別的選擇,他不想學自己的外祖徐家。
幾人爭論一番,仍如往常一般沒有結果,因為宣朝還沒到急需變革的生死存亡之機。
變法不是小事,尤其是在王朝表面上還算強盛時,從朝堂到市井追求的都是安穩,而變法意味著動蕩。
支持變法者少,因為沒人知道打破了這個平衡后面臨的是什么?是預期中的興盛,還是敗亂。無人敢承擔這個后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