柳如海一行,前腳才走,后腳就已暗濤洶涌,至于徐海與武英琪的計劃能不能成,又是另外一回事,至少這二人已經開始謀劃。
……
另一方面,永安州。
李萬海此時已正式進入永安州,當他到達永安州后,發現這里已然著手準備迎接新年。
他盤算一下時間,對陳元心生恨意。
“可惡,就算老夫這時歸去,若途中步伐遲的話,這個新年怕要在半途度過,陳元竟然如此坑我。”
李萬海這人十分傳統守舊,且其家中尚有老父親,別看李萬海也年歲不小,但其父親卻是這個年代難得的長壽之人,也因如此李萬海自知像他父親這般年紀,他能陪伴一個新年是一個,不知何時就可能撒手西去。
不能于老父親膝前盡孝,對李萬海這種典型的儒生,心中便會有莫大的罪惡感。
而這一切,皆拜陳元所賜,若是陳元不給他安排這樣一個差事,又何至于,這會兒他一定和往年一樣,吩咐下人采買的同時,會親自帶領兩個兒子進行布置。
別看李萬海身為朝中要員,家中自是下人無數,但是為了討父親歡心,凡逢年過節府中一些事情皆要其親自參與其中,只因其父親一直告誡他不可忘本,李家祖上亦是窮苦出身,雖不能給府中下人放假休息,但是年節之時盡量讓下人有休息時間則是舉手之勞的事情。
李萬海一直恪守儒道,自對父親之命言聽計從,畢竟父親之言是對的。
凡事皆有兩面性,彼時的大乾雖被一幫酸儒所誤,除了先帝當初欲中興道法玄門之后,更有隨后女帝在陳元提議下欲興變革之事,但是不能將儒道就此貶得一無是處。
任何事情都有其積極的一面,亦有其不完美的一面,至少儒道主張入世,并以禮法訓誡勸化世人,這本身有其積極意義。
至于陳元所見,酸儒誤國,乃是這幫儒生走入誤區,任何事情都是過猶不及。
而李萬海就是典型的代表,他對于一些事情有很深的執念,別看他負責刑部一些事務,實則其性格更適合待在禮部。
他每每行事,不管其正確與否,先要考慮的是不是符合圣人規戒與儒家法度。
李萬海一邊暗恨陳元的同時,發現長孫立與高平對他這個京城來的欽差有些怠慢,當即因其心情低落而表現格外面色不悅。
他非但臉下沉下,而且直接出言質問,這便是永安州對待他這位京城欽差的態度,成何體統。
“想必長孫大人與高將軍,早就接到圣命,本官會來永安州調查。兩位如此安排,實在不合禮儀。”
說完這些李萬海更是明確表示,兩人對于該有的禮節之事尚如此糊弄,很難保證他們治下嚴明,接著便直言,對于長孫青一事要公事公辦,絕不徇私。
李萬海分明想借題發揮。
他無法直接針對高平,畢竟高平乃是帶兵打仗的將軍且已收復失地,但是他明著欲要借機發難長孫立的同時,心中已然琢磨如何對高平施加壓力,讓他知道不能得罪自己。
“長孫大人啊,令侄一事本官自會秉公辦理,至于高將軍你,做為駐守永安州的大將軍深蒙圣恩地,卻輕易失去兩鎮控制權,然后本官又聽說高將軍這一期間可是遲遲未肯出兵,偏偏于長孫青歸來后,又一舉收復失地,這一結果實在耐人尋味,莫非你們是聽說本官欲來有意演得一出戲不成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