完成后,林碩又把第一張床重新修整了一番,邊緣的毛刺全都打磨平整,需要用石頭填平的地方,也改用木板,睡起來更加舒服。
第二天,林碩和和田雨來到昨日挖出的黏土坑。
林碩用手抓起來黏土,輕輕一捏就成了黏土球。
林碩利用昨天制作床剩下的邊角料做了個木頭箱子。
先用木棍搭成一個四方形的框架,用麻繩捆綁緊。
再用石斧將木材劈成兩半,平整的一面向內,捆在框架上,圍成一個箱子。
完成后,林碩在里面裝滿石頭試驗了一下,比預想的要堅固,承載四五十斤的重量沒什么問題。
林碩和田雨抬著箱子來到土坑旁,他用手捧著泥放在木箱子里。
“我們把這些土運回去。”
砌灶臺的位置,林碩選擇在頭頂山巖裂縫的正下面。
他打算在這里豎一根煙囪
這幾日因為木柴受潮的原因,他們沒少吃煙熏的苦頭。
常小竹的眼睛都熏得紅腫了。
林碩找到合適的石頭,抹上黏土,一層一層地堆高。
灶臺中間留有大約一個平方的空地,這里是林碩刻意挖出的一個凹坑,柴火燃燒后,留下的草木灰不會堵塞煙道,而是會留在坑里,第二天及時清理就行。
林碩先將灶臺砌成兩面,向后延長約一米,找一塊大的石板蓋在上面,封住通道。
再用小石子堵住石板下的縫隙,捧起黏土抹在墻外,不留一點縫隙。
通道后方的位置給煙囪留了一個四方的孔洞。
林碩開始砌煙囪。
煙囪高兩米,林碩重新在煙囪外又包裹了一層黏土,避免有煙滲出。
最后把龜殼放在灶臺上,尋找一個合適的角度,讓灶臺和龜殼之間的縫隙盡可能的小。
這時林碩發現,因為長時間的灼燒,龜殼下面已經有些開裂。
可能用不了多久,龜殼的底部就會燒穿。
于是他想了個辦法,用黏土糊住龜殼的底部,烘干,做了一層保護層。
這樣火焰灼燒的就是黏土,再傳遞熱量給龜殼,雖說加熱效率會降低,但可以讓龜殼的使用時間更長一些。
搭建好后,灶臺和龜殼中間還是留有一定的縫隙。
林碩依舊用石子填充,黏土密封。
完成后,林碩在灶臺中點了一把火,進行烘干。
由于黏土中有干草作為粘黏劑,還摻了粘度更大的黃泥進去,火燒后并不會干裂,而是會變得更加堅硬,貼合。
林碩老家的很多老房子,就是用這樣的黏土制成的。
點火后,林碩發現煙囪排煙的效果不是很好,還會有煙從灶臺的這一端冒出來。
煙囪的原理是熱空氣上升對流和氣壓效應。
室外通風,煙囪內的氣壓小于室外,煙就會被吸出去。
由于他們在溶洞中,頭頂的巖石縫隙太高,空氣流通性差,煙囪內的負壓就不夠,煙才會倒灌。
但仔細研究后,林碩發現主要原因還不是這個。
因為溶洞內的空氣是流通的,雖然不知道溶洞深處有什么,但一直有風從里面吹出來,不存在負壓不夠的情況。
林碩換了一種方式思考,有沒有可能是煙囪不夠高,氣流從上方吹過,反而堵住了煙囪口,從而導致煙倒灌回煙囪內,從灶臺這邊出來。
為了驗證這個問題,他到山洞外砍來一根長葉子的樹枝,用葉子擋在煙囪上方。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