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像天幕上的那些后世子孫說的一樣。
不合時宜。
……
【為了鼓勵生產,和方便軍需糧草的運送,漢武帝同時開始修建水利。】
【公元前129年,漢武帝劉徹采納大司農鄭當時的建議,調發兵役數萬,按齊人水工徐伯的設計,開鑿300多里長的漕渠。】
【三年而成。漕渠自長安引渭水東通黃河,便利漕運,溉地萬余頃。】
【公元前120年,開鑿由征縣引洛水到商顏山麓的龍首渠,經歷十余年,于公元前111年鑿成,灌溉萬余頃鹵地。增加農業收成】
天幕里,
巍峨雄壯的泰山古道上。
紅色的貫纓排成長龍!
頭戴長冠,身披玄氅的老年帝王手捧著玉碟,念著自己的功績。
【公元前110年,劉徹封禪泰山,改元元封。】
……
不等漢初的一眾皇帝欣喜,天幕上的未來立刻給了他們當頭一棒!
……
【公元前132年,位于黃河中下游的瓠子口南岸發生決口。】
【巨量的洪水向著東南方奔涌著,直接沖入巨野澤,隨后又入泗水、淮水。】
天幕上。
狂猛的洪水波濤洶涌的席卷著大地上的一切!
農田!房屋!牲畜!
還有被卷入洪水中眨眼間消失不見的百姓!
富人、窮人、老人、男人、女人、小孩。
洪水面前眾生平等。
全都在掙扎著,呼喊著。
隨后沉默著。
只余洪水在天地間咆哮著。
【中原及江淮地區水位暴漲,洪水沖毀房屋,淹沒農田,中原及江淮地區十六郡,數百萬人受災。】
【漢武帝派人去堵住決口,卻怎么也堵不住。】
【當時任丞相的田蚡對漢武帝進言:“江河之決皆天事,未易以人力為,塞之未必應天。”】
【意思是江河決口一般是上天安排的,用人力去堵也不一定能成功,而且堵住了也未必就是順應天意。】
【一方面是匈奴的來勢洶洶,一方面是“塞之未必應天”】
【于是,漢武帝放棄堵住決口。】
【至此以后,江淮之地幾乎年年受災。】
【直至公元前109年,劉徹封禪回朝的路上,親臨瓠子口:
“令群臣從官自將軍以下皆負薪實決河”
這才終于堵住了這道泛濫了二十三年的決口。】
……
大漢·文帝時期
“砰!”
劉恒實在忍不住了,將手中的竹簡狠狠的砸在地上!
“劉啟!你就是這么教育你兒子的!”
一旁跪坐的劉啟人都懵了。
“二十三年!他就一定要打那個匈奴嗎!”
“黃河決口朕也經歷過!”
“朕不還是首要填了決口!”
“他可倒好!為了打匈奴可以讓黃河決口二十三年!”
“二十三年!”
“逆子!”
“好大喜功之人!”
本來劉恒看見劉徹的功績還很高興的,但沒想到這功績后面的代價居然這么殘忍,這么大!
戰戰兢兢一輩子的劉恒徹底暴怒了!
殿內群臣也不知所措,
他們也是第一次看到陛下如此憤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