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漢,
“不錯,年少聰慧,未來可期!”
捋著胡子的劉邦放聲大笑!
真是想不到,重孫子劉徹那么嚯嚯大漢,居然還能留下一個好種下來!
就是不知道這個“宣”帝是劉弗陵的哪個兒子?
要是也像恒兒和啟兒那樣,也是一場佳話!
嗯…得好好獎勵一下薄姬!
笑得正歡的劉邦突然感到身邊一股寒氣逼人。
……還是算了,讓那娘倆安安穩穩待著吧。
別步了戚夫人之后路。
戚夫人:那我呢?我怎么辦?
……
大漢·武帝時期
看著天幕上如此年輕就十分善于觀察,并且快速總結分析問題的劉弗陵,劉徹的心中也有了別的想法。
斜瞟了一眼衛子夫,劉徹心里念叨著。
雖然感覺對不起太子,但既然是“昭宣之治”。
那說明劉弗陵和他后代應該是干的不錯。
相比讓不知未來的太子繼位,不如讓劉弗陵來繼位!
反正朕活得起,也能在教教他帝王之術!
嗯…不錯!
現在就一個問題…
這個趙婕妤是誰啊?
……
【而在公元前81年,大漢朝也同時發生了一件改變朝堂走向的大事。】
畫面里,
長安城的一座庭院內,
兩幫人對立而坐。
一方是頭戴進賢冠,身穿絳袍的五位官員。
一方是峨冠博帶的六十余位儒學之士。
雙方正在辯論著。
“縣官所鑄鐵器,大抵多為大器!只注產量不重質量!民夫根本就用不了!”
“官鹽苦辛難以下咽,百姓連鹽都沒得吃!”
“鹽鐵官營皆是與民爭利!不廢不足以安民心!”
一群大儒慷慨激昂著。
而對面的一位大臣也開口反駁著:
“鹽鐵之利,是解百姓之急,足軍旅之需!”“能源源不斷的積蓄財富以備乏絕!”
“此政,有益于國,無害于人!”
……
【鹽鐵會議】
【霍光采納了杜延年“行文帝時期政策,提倡節儉、對民寬和”的建議,發起了鹽鐵會議】
【商議罷黜鹽、鐵、酒等專營政策。】
【鹽鐵會議上,賢良文學以“皆對愿罷鹽、鐵、酒榷均輸官,毋與天下爭利”之問指責鹽鐵官營是與民爭利。】
【“鹽鐵賈貴,百姓不便。”“縣官鼓鑄鐵器,大抵多為大器,不給民用。”鐵器只注重產量不注重質量,制造的農具大多都不實用。】
【而桑弘羊認為這些措施在根本上是安定國家、穩定邊境的國家大業。】
【鹽鐵之利擴大了抗擊匈奴,消除邊患的經費來源,并且,這些政策便于堵塞豪強的兼并,還以可濟民救災,有益于農民。】
【如果沒有鹽鐵官營的政策來增加收入,那就要增加百姓們的賦稅,這樣反而更會加重百姓們的負擔。所以不可廢除鹽鐵之利。】
【鹽鐵會議歷行五月之久。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