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著將軍的聲音傳遍墻頭,斷斷續續的應答聲在四處陸續響起。
“就剩二十五人了嗎……”
將軍靠著墻壁,默數完回應的聲音后,喃喃自語。
這時,一陣匈奴人特有的鳴鏑聲響起!
將軍費力的透過墻垛上的縫隙看向城外。
萬人匈奴重新集結到一起,準備再次進攻孤城。
“看來,我耿恭是要葬身于此了。”
“叔父,侄兒盡忠了。”
“陛下,臣…盡力了。”
將軍無奈的撿起身邊的長戟,準備好最后的殊死一戰。
突然!一道隱約的振蕩聲響起!
聽到那熟悉的聲音,將軍眺望向匈奴軍隊的后方,不由呆愣住。
逆著夕陽,一面大旗迎風烈烈招展!
大旗上只有一字。
漢!
……
【在派出救援后,耿恭與三百將士就堅守著疏勒城。】
【城外的兩萬匈奴軍將附近的水流截斷,圍困城池。】
【數月后,彈盡糧絕到只能煮鎧弩食其筋革的耿恭等將士,殺了前來勸降的匈奴使者,毅然決然的拒絕了匈奴的招降,死守城池。】
【當范羌率領援兵來到疏勒城后,城中僅余二十六人】
……
天幕上,
玉門關的守將正遙望遠處,
“回來了!回來了!”
看見什么的守將興奮大喊著。
“開城門!迎接勇士!”
守軍急匆匆的趕下城樓,奔走到城門口。
一到城門后,卻忍不住怔在原地。
映入眼簾的,是十三位衣服洞破襤褸,面黃肌瘦的將士。
……
【“……吏士素饑困,發疏勒時尚有二十六人,隨路死沒,三月至玉門,唯余十三人。衣屨穿決,形容枯槁。中郎將鄭眾為恭以下洗沐易衣冠。”】
【等疏勒城的守軍跟隨援軍回至玉門關時,二十六人也僅剩下十三人了。】
【史載,當駐守玉門關的中郎將鄭眾在面對憔悴枯槁的十三位將士后,親自為他們沐浴更衣,并給漢章帝上疏為十三勇士請功】
【“恭以單兵守孤城,當匈奴數萬之眾,連月逾年,心力困盡,鑿山為井,煮弩為糧,出于萬死,無一生之望!前后殺傷丑虜數百千計,卒全忠勇,不為大漢恥,恭之節義,古今未有。宜蒙顯爵,以厲將帥。”】
【不為大漢恥!五個大字,至今令人動容。】
……
{這就是著名的“十三將士歸玉門”!}
{十三將士歸玉門是最能代表我們民族的英雄故事之一!在被大軍圍困的日子里,匈奴勸降使者被煮食,用來做弩機的筋也吃掉了,全軍戰至二十六人仍沒有放棄固守,到達玉門關時,玉門守將鄭眾感動不已,親自為十三將士洗漱,并稱:恭之節義,古今未有!}
{漢旗不能倒!}
{凡我大漢子民,雖遠必救!(打call)}
{你是匈奴使者,攜圍城之利入城勸降,但守將是餓瘋了的耿恭!}
{世人只知斯巴達,卻沒人知曉我們大漢疏勒城!}
{唐的歸義軍,漢的十三將士歸玉門,只讀教科書是了解不到的。}
……
大秦,
“真乎?假乎?”
嬴政一臉懷疑的看著天幕上那十三位將士。
“不以利驅使,不以法限制。”
“只以儒家忠義之說?”
“人真能做到如此乎?”
嬴政撫膝端坐,皺著眉頭,腦袋快速運轉著。
將自己的人生經歷和春秋戰國歷史快速的在腦子過了一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