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后畫面分成豎行的三列,
分別寫著宮廷、中朝、外朝。
三個頭像陸續出現在其中。
……
首先是寫著竇憲的頭像出現在外朝。
【先是將哥哥竇憲由虎賁中郎將提升為侍中,掌管朝廷機密,負責發布太后誥命。】
隨后是寫著竇篤的頭像出現在宮廷。
【然后讓弟弟竇篤繼任虎賁中郎將,統領護衛皇帝與宮廷的侍衛。】
最后是寫著竇景和竇環的頭像出現在中朝。
【弟弟竇景、竇環均任中常侍,負責傳達內外朝的詔令和統理朝廷文書。】
【就這樣,竇氏兄弟都任命在了皇帝周圍的顯要地位,掌握了國家政治的中樞的同時,也掌握了皇帝的性命。】
……
大漢·武帝時期
劉徹看著天幕冷哼一聲。
“又是姓竇的!”
“外戚外戚…陰魂不散!”
……
清·康熙時期
康熙手握一卷《后漢書》看著天幕。
“漢和帝的情形比朕要嚴峻的多啊。”
一旁躬身侍立的梁九功哈著腰笑道:
“陛下當年的情景可比漢和帝危險多了,那鰲拜權傾朝野有謀逆之心,若非陛下,這祖宗基業可就落入旁人之手了。”
康熙聞言,冷冷的一瞥。
梁九功頓時慌亂的跪倒在地。
“陛…陛下…”
“拉下去,掌嘴二十。”
看了一眼被拉下去的梁九功,康熙再次抬頭看向天幕。
……
【公元88年三月,齊殤王子都鄉侯劉暢來吊祭漢章帝,竇太后喜愛劉暢多次召幸他,并派他到上東門任職,分走了竇憲部分宮省之權。】
【竇憲擔心大權旁落,派刺客暗殺了劉暢。】
【事情重大很快就被查清,隨后竇太后惱羞成怒,為了向天下有個交待,下令將竇憲禁閉在宮中。】
【竇憲感到恐懼,主動提出參軍去打匈奴,用軍功贖死罪。】
……
天幕上,
南宮前殿內嚷嚷鬧鬧。
九歲的劉肇端坐在上首,不哭不鬧,面帶趣味的看著殿下的一群大臣吵嚷。
而他身邊的竇太后則是臉色鐵青。
一位頭戴進賢冠的大臣舉著笏板沖上首的竇太后朗聲道:
“臣,侍御史魯恭有一事不明,如今南匈奴歸附,北匈奴也有班長史與西域都護處理。臣實在不知太后勞師遠征的派“竇侍中”去打匈奴所為何?”
“大后不能只為竇憲一人考慮,而不惜讓上萬人葬于異域!并且師出無名,四方蠻夷以后如何在心服于大漢!”
……
【對于出兵攻打北匈奴之事,滿朝文武無一人同意。】
【畢竟此事一是沒必要,二是師出無名,三是大臣們也不想竇憲如此輕易逃脫罪名。】
【而竇太后一籌莫展之際,南匈奴上表自愿充當圍剿北匈奴的先鋒。】
【隨后,竇太后獨斷專橫,強予決策,堅決出兵。】
……
天幕上,一副地勢圖出現在天野上。
紅色的漢軍從朔方郡附近的雞鹿塞、滿夷谷、和在滿夷谷東邊的稠陽北上出發。
……
【公元89年,任命竇憲為車騎將軍,執金吾耿秉為副帥,調動十二郡率精騎1000人及胡人、羌人部隊從朔方雞鹿塞出擊。】
【南匈奴單于從滿夷谷北上,度遼將軍鄧鴻從稠陽出發。三路大軍共約5萬騎,如期在涿邪山會師。】
……
天幕上,稽落山前,
綠色的北匈奴大軍一觸即潰,繼續北竄到龍城。
【公元89年六月,大軍行駛到稽落山,與北匈奴單于遭遇,大破北匈奴。乘勝窮追至私渠北海,斬大部落王以下一萬三千余人,得雜畜百余萬頭,迫降副王、小王前后八十一人,共二十多萬人。】
【隨后竇憲、耿秉出塞三千余里,登燕然山刻石記功。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