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二哥說的對!”
一旁的的諸葛亮輕笑一聲,隨后盯著那句‘三國鼎立’若有所思。
三國?
曹操稱帝了?
若真如此,天下大義就在主公之手!
再命關將軍鎮守荊州!
如此,優勢在主公!
……
大唐,
“承乾啊,周瑜出身名門,相貌英俊,風流倜儻,有勇有謀,還是一名雅士……說起來比劉備吸引人得多。”
李世民坐在胡椅上,看向李承乾。
“但為什么荊州百姓都愿意投奔劉備呢?”
“要知道,當時的荊南四郡可是虎狼遍地,荒無人煙的地方啊。”
“投奔劉備是要吃不少苦的。”
面對李世民的考較,李承乾回想三國時的歷史與李世民的教導,沉吟片刻,回復道:
“孫堅孫策父子在荊州做官時,就濫殺無辜。”
“而孫權這些年攻打荊州,又是屠城,又是擄掠百姓去江東當奴隸,這讓荊州百姓對其十分恐懼。”
“而劉備在荊州待了七八年,本就有仁義之名,攜民渡江更是落實仁義之舉。”
“比起江東孫權更加有道義,所以,投奔劉備的人源源不斷,而周瑜大受冷落。”
李世民倒了杯水給李承乾。
“沒錯,說起來就是道義、仁義這種說常了的東西。”
“但自古為帝者卻很少放在心上。”
“縱觀兩漢,劉家天子除了寥寥數人以外,都占有道義,心懷仁義。”
“而身處亂世的劉備更是將這份仁義襯托了出來。”
“此乃蜀漢消逝的可惜之因。”
李世民嘆口氣。
“那是一群心懷道義、仁義、忠義之人的寄托。”
“可惜……”
……
北宋·徽宗時期
趙佶對同行的蔡京說道:
“朕知道,對于聯金伐遼之事伱們有很多異議。”
“孫權待劉備屬于養虎為患,朕對金人也類似如此。”
“但就像孫權借劉備荊州一般。”
“曹操勢大,不能不防。就如遼人勢大,不能不伐一般。”
“這就叫兩害相權取其輕。”
“我大宋有禁軍百萬,只要有金國人牽制部分遼國兵馬,定可踏平燕云!”
“得到燕云后,自然不懼什么金國!”
“此乃天賜之舉啊。”
一旁的蔡京低著頭,緩緩說道:
“陛下,金人先后攻克遼國的遼陽府、臨潢府,可謂戰力驚人。”
“而我大宋的禁軍,連遼國都打不過,怎么可能防的住金人?”
“陛下,金人不是劉備,他們是曹操!”
“遼人才是劉備!望陛下三思啊!”
趙佶斜睨了一眼蔡京:
“愛卿,你老了,回去休息吧。”
……
大明·朱棣時期
朱棣活動著身體,對身邊的孫子教導著:
“這古往今來啊,都對孫權借荊州這事兒頗有微詞。”
“朕告訴你,這么認為都是些不懂軍事的笨蛋?”